珠三角产业大转移将何去何从?
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近年来呈现逐渐加快的趋势,特别是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随着产业升级的加快,“老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
产业转移是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要力量。
然而,调查发现,在实践中,这种转移并不“流畅”,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在产业转移这种经济流动的过程中,政府该担当什么角色?“转出地”和“转入地”是否做好了准备?
产业转移加速的内外因
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是著名的电风扇、电暖器生产厂家,是在大陆建厂较早的台资企业。公司副董事长蔡正富说,同岗位员工工资2003年以前800多元,现在涨到1600元左右,加上物料涨价等因素,利润越来越薄,2003年产值8亿元,利润达8000万元,到2007年利润只有2000万元左右。
在珠三角,随处可见的企业招工广告,开出的工资都在1200元以上。而本刊记者在“转入地”的粤西湛江市和广西北海市了解到,当地加工企业一线员工工资绝大部分在千元以内,不少企业只有五六百元,而且招工相对容易得多。
近年来,珠三角企业还普遍感受到来自执法部门越来越大的压力。深圳台商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庄世良说,一二十年前建厂时政府没有规划,现在各种要求接踵而至,消防间距要扩大,环保要增加排污管,企业受条件限制,没有办法改造,只好搬离。
珠三角众多企业过去执行劳动法不到位,在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会保险、发放最低基本工资和加班费等方面存在较普遍的违法现象,近年来,当地劳动力市场出现“买方”向“卖方”转变,劳资纠纷日益增多,劳动部门和法院“依法”仲裁或判决,企业不守法成本明显增高。
对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珠三角企业普遍感受到压力更大。这部被认为是“向劳方倾斜”的法律,对于用工一个月内需签订劳动合同、连续两次签固定期限合同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等条款,使不少企业担心受员工所制,无法解雇员工,导致消极怠工现象和“企业铁饭碗”的出现。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珠三角的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到了一个“升级换代”的新阶段。
深圳市贸易工业局副局长殷勇说,深圳目前备尝无地可用之苦。“十五”期间每年约出让土地25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工业用地为零增长,需要从存量中调整出来。深圳有900多个上个世纪80年代利用会堂、饭堂等闲置用房建立的工业区,他们占了深圳工业用地的70%,从节约土地资源出发要进行再开发利用,如由二三层厂房改造成高层,或者工业用地改商业用地,适应产业“退二进三”发展服务业,是向香港或新加坡城市模式转化的需要。
除了地方政策,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对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基本为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业。
7月下旬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布加工贸易限制类新目录,在市场准入、台账管理等方面实行东西部差别政策,直接刺激了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向西部加快转移。
转向中西部还是东南亚
产业转移,珠三角企业面临到哪里落脚的问题。深圳市电子商会秘书长程一木说,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迁移的主要是日资企业,他们考虑转到中国内地,可能几年后又得转移,不如一步到位到越南去,越南目前看不到有对出口抑制的迹象。
从2004年起,深圳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庄世良牵头组织台商考察团辗转各地考察。他说,台商投资选择熟悉的地方,做熟悉的行业,到东南亚国家不像在大陆同根同源。近年来一些家具企业搬到越南,胡志明市附近用地很紧张,地价升得比中国大陆快几十倍。
东莞市富利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诚说,到越南存在语言和政策上的障碍,在大陆呆了一二十年已经习惯了,说不定到了内地又有一个新格局出来。他说,做其他行业担心订单会转到越南、印度,但做食品出口没有这个顾虑,尽管美国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有这样那样的炒作,但与越南、印度等相比,中国的管理更正规,法律更健全,只要质量达到要求,美国会选择向中国订货。
据了解,珠三角产业转移呈现明显由近渐远的蔓延式趋势,深圳市龙岗、宝安和东莞市等地的企业前几年即向省内的惠州、河源及江西赣州、湖南郴州等地转移,近年扩延到更远的粤北粤西和广西、湖南、江西更远的地区。庄世良说,由于加工业对产业链的要求很强,单独转移难以生存,一般都是就近转移。
北海出口加工区招商局副局长黄兴焕说,目前转移的企业主要是两类,一是规模较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因为环保、消防或者厂房租赁到期、原址规划调整等原因,不得不搬离;另外就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以扩张业务为主,在内地布点,如中电集团、日本三洋机电株式会社,台商光宝集团选择在北海设厂就属这种情况。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