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悠长的旧行当——裁缝



    裁缝量布裁衣

      

    缝纫社解体后在街面摆挡裁缝

      碧海银沙网讯(图/文 特约摄影师 曾 青 通讯员 何 强 编辑/李满青 古 韵)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布匹和粮食都是按量供应,人们常用的一句口头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人们都拿按量分配的布料到裁缝铺里让裁缝师傅制作衣服。裁缝铺里的生意 一般都是通常是顾客拿一块面料来,然后裁缝便按记下的尺寸记下来量身比布料说定,然后开始制作,那时的衣服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款,衣服裤子剪裁全是老一路。裁缝师傅还非常注重工后服务,凡是在裁缝师傅手上制作的衣服、裤子,他们穿烂了,裁缝师傅给缝补一律免费。和全国的其他地方一样,雷州半岛地区也有很多的裁缝铺,在那个贫困年代,缝补衣服比添置新衣的次数不知重叠多少倍,裁缝师傅便采取“补烂优先”的理念,为人们一块一处地缝补好。

      

    衣车不但车衣服亦可车旗

      

    手工作坊的脚踏缝纫机

      追本溯源,顾名思义,裁缝就是服装裁剪、缝纫工艺的连称和简称。旧时缝制服装,大多是个体独自将量体、裁剪、缝纫、熨烫、试样等各项工序,一人完成,即俗称“一手落”。对这以些缝制衣服为职业的人也称为“裁缝”。那时的裁缝铺的设备很简单,一般是在街道上有一间门面房,有比单人床大一些案板两到三台,案子上垫着毡子,上面铺着垫布,使用的缝纫机大都为脚踏缝纫机,熨斗是火烧的长把熨斗。案子上面吊着一根竹竿,挂着各种颜色的线,再加上一个放衣服的货架,这便是全部生产设备。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时有一些年老的师傅还不会使用缝纫机,整件衣服都是用手针缝制。他们缝制的衣服不但称身合体,而且缝工精细,凭着一根手针,单、夹、皮、棉、纱都能缝制。
      那时的裁缝是一行很吃香的行业,裁缝师傅整天在埋头量尺寸、剪线头、缝扣眼、烫角边、踩车缝制、裁剪……俨然现在的一个专业人仕一样,备受人们的尊重。还有就是由于是新奇事物,人们都对裁缝铺里的熨斗充满好奇。“滋”的一声,白汽直冒,软沓沓的衣领就挺括括的了。又“滋”的一声,白汽冒过,裤线就溜溜的一条直。

      

    个体缝纫工现主要是缝补或车裤脚

      以前开裁缝铺时,生意好得不得了,一个师傅请了几个徒弟帮忙,还是有做不完的活。但现在时过境迁,在雷州半岛地区,无论是在繁华的县城,还是偏僻的乡村集市,街道两旁最多的就是时装店,要找个裁缝铺子倒要费不少周折。人们都说,过去找裁缝做衣服是为了省几个钱,现在经济上宽裕了,街上又到处都是服装店,想穿就买一件回来,谁还到裁缝铺找那麻烦?生意都让满大街的时装店给抢走了。不论旧裁缝师傅咋样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生意还是一年比一年差。现已为数不多的裁缝师傅说,现在除了老年人和一些形体特殊者,中青年中愿意光顾裁缝铺的人很少。因为生意实在不景气,这个行业也濒临消失,原来的很多师傅都陆续改行干别的了。这也说明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成历史。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