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规避海外封杀 需打“组合拳”
日前,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会同财政部、工业和能源部停止批准国外汽车企业在俄设组装厂。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投资政策司副司长列夫琴科夫解释说,此日期之前已签订组装汽车议定书的公司,在该命令生效之后依然可以签订相关协定。遗憾的是,吉利、长城、中兴、北汽控股等想在俄罗斯建汽车组装厂的中国汽车企业均未在这一日期之前同俄罗斯有关方面达成协议,因而被封杀在“工业组装”的大门之外。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是平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然而,类似上述投资建厂的封杀事件自不待言,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倾销、绿色壁垒、技术标准等封杀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为中国企业的海外盛宴平添了几分如履薄冰的阴影。不过,中国企业大可不必妄自菲薄,须知,规避海外封杀还有“组合拳”秘籍可用。
不吃独食,以利益共享投石问路
中国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首先需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唯我独尊”、所谓“王霸之气”只会令企业在海外市场遭遇一波又一波的阻击,实不可取。同海外市场的同行们建立共同的利益纽带才是上上之策。
在中国家电业被冠以“价格屠夫”的格兰仕针对海外市场的策略就值得借鉴。在普罗大众的心目中,格兰仕踏足海外的历程必然是高举低价利刃一路披荆斩棘,杀得海外同行们血流满地,最终攻城拔寨,将民族品牌的旗帜漫卷西方各国。而现实则是,对于电器产品的倾销行为,世界各国历来十分关注,这一愿望沦为了空中楼阁。
于是,为规避针对倾销的封杀可能,格兰仕经过一番权衡,“夹起尾巴”,“不吃独食”,最终选择了利益共享的方式投石问路。格兰仕对于海外竞争对手采取了既打又拉的策略。通过与几家洋品牌的合作,格兰仕引进了数条流水线,把出口总量控制在总产的50%以下,其余产能用于为其他国际品牌提供OEM(贴牌生产)。这样一来,格兰仕就免遭了枪打出头鸟的厄运,让对手们始终分享30%的市场份额而不越雷池一步,适可而止,各占半壁江山,其亲和力在国际上自然有口皆碑。
利益共享不仅适用于海外产品市场的开拓,还适用于海外并购。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并购海外企业时可谓前赴后继,但成功者寥寥。其中大部分并购意向被对象所在国以产业安全、反垄断等条文封杀,耗费了心力不说,从中付出的机会成本也相当可观,得不偿失。这些企业的失败之处当然有很大,但是,最大的失败之处或许便是不知退让,不愿牺牲暂时的利益来换得长远的发展。与之相比,美国有名的私募基金凯雷集团在并购徐工集团时节节让步,具备了十足耐心,最终尽管未达到绝对控股,至少在中国打下了第一片天地,并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诚意,为此后的一系列并购活动树立了标杆意义。
争取话语权,以规则制定为保障
利益共享虽然能敲开一片市场,但终归是权宜之计,中国企业要想规避海外封杀,还需积极争取技术标准等一系列话语权,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从而保障自身的商业利益。
2007年3月,中国MP3厂商集体在德国遭遇了最大规模的封杀打击,令人扼腕。当月,德国海关的19名工作人员对参加CeBIT的中国厂商进行了搜查,并扣押了部分涉嫌侵犯意大利Sisvel公司MPEG-2音频专利的MP3播放器、数码相机、GPS等产品。值得庆幸的是,此后德国海关归还了收缴产品,虽然给中国厂商造成了名誉损失,但与几年前西班牙焚烧温州鞋事件相比,无疑要厚道得多了。当然,缺少技术标准话语权,仍是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软肋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几年前国内争取技术话语权的先行者康奈鞋业的事例至今仍然值得重温。为避免重蹈焚鞋事件的封杀覆辙,康奈鞋业认定:与其被动地受国际贸易技术门槛的限制,不如主动出击,深入“虎穴”,想办法打进国际技术标准的机构中,拼抢国际标准的话语权,这样就变消极挨整为主动融合。于是,沙雀技术研究中心(简称SATRA)进入了康奈的视野。这是一家1919年组建于英国的全球性鞋类认证机构,代表着世界鞋类认证的顶尖水平,而且SATRA还能确保遵照欧洲健康与安全、环境服务等最新立法,协助各国设置ISO、SA(包括SA8000标准)等系列认证系统,是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的重要渊源,在进口国设置有关技术壁垒时,SATRA是其立法调查获取法律内容的重要对象。
经过一番艰苦不懈的努力,2004年9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康奈破解国际贸易壁垒新思维”论坛上,康奈集团与SATRA签署了《技术服务合作协议》,投资1000万元在国内建立鞋类研发设计中心,研发世界最新鞋类技术、工艺和环保标准等,从而跻身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制订者行列,以全新的思维,找到了突破国际技术封杀重围的途径。
对此,一些高官以及学者也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的官员认为,康奈变被动为主动的做法对国内行业突破技术封杀起到了示范作用;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龙永图先生在评价康奈新思维时强调了三个“新”:一是新在主动性,主动与国际接轨;二是新在科学性,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三是新在可操作性,有自己具体的措施与行动。
融入当地社会,以文化融合为基础
在做到不吃独食、拼抢话语权的同时,中国企业最终要在海外市场赢得长远的斩获,还必须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当地社会,以文化融合来扩展海外足迹。
前述的中国汽车企业在俄罗斯被封杀于“工业组装”的大门之外,便是因为这些企业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没有到位,文化融合缺失所致。据媒体报道,在惊人的默契之下,数家跨国汽车公司一致在9月14日前后与俄政府签订了组装汽车议定书,唯独避开了中国企业。
先是9月12日,菲亚特汽车集团宣布与俄罗斯谢韦尔汽车厂签署协议。数日之后,通用汽车与俄罗斯经济部签署协议,计划斥资1.5亿美元在圣彼得堡附近新建一家工厂。此外,截止9月15日,日本三菱汽车、韩国现代汽车在俄罗斯建立汽车组装厂的投资协议也被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相继批准。试问,中国汽车企业的相关员工如若工作再深入一点,在同当地政府以及竞争对手交流的同时哪怕注意到一丝一毫的异常动态,也不致于多家企业集体陷入被封杀的尴尬之境。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强调:“卓越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你支付报酬的多少,而是你将报酬支付给何人。如果你有适合的雇员,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会为创造一个伟大的公司而努力。他们会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不会因为报酬少而折腰,这就好比他们的呼吸不受控制一样。”
因此,中国企业要踏足海外,所持的文化融合理念归根到一点便是:推行本地化人才策略。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踏足海外时一贯对当地员工持不信任态度,以致于多数中国企业的海外管理层全是黄色脸孔,于是,内耗、争斗时有发生。并且,在国外工作的中国员工经常还得面临着巨大的人身安全风险。一系列诸如空难、抢劫、疾病等风险都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海外运营成本,一些企业更是每年都要付出相当数目的保险以及诉讼费用来承担此类风险。而一旦上述问题得不到企业及时有效的解决,企业的品牌美誉度无疑要大打折扣,企业的海外拓展必然要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必然要增大中国企业被封杀的潜在可能。
当然,中国企业在海外推行文化融合并不意味着海外员工的“全盘西化”,要做到临机决断,更加不必局限于管理层“西化”的象征意义。中国企业要有“全球执行,本地思考”的气魄。第一,中国企业要以谦虚的精神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尊重当地市场的习惯以及当地习俗;第二,中国企业要选拔熟悉海外事务并且乐于同当地民众、政府沟通的管理人员,要突破在发达地区任用中国员工、在不发达地区任用当地员工的“成本节约”思路,须知,此种只重视经济回报的本地化策略,注定了企业发展策略的短视,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长期发展颇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