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全国服装业老总潜江抢裁缝
今年春节,潜江市政府向各部门布置一项特殊任务,应付一件“甜蜜的烦恼”:防止各镇因“抢”裁缝发生打斗。
事件:蜂拥至潜江“抢”裁缝
潜江裁缝是个古老的故事。从楚王好细腰到遍地服装厂,再到服装大鳄幸福实业陨落,几十年的曲折起伏难以一一道来。2月25日记者来到潜江时,依然感到这个服装发祥地酽酽的味道。
每年春节,老板们都到潜江来“抢人”。今年春节,潜江城区的10家大酒店住满了来自全国300多家服装企业的老总,上演了白热化的抢人大战,险些打群架。
市区电视台、报纸上满眼是招工广告,老板们还下乡挖人,派员深入村庄,委托内线做招聘代理。有人甚至开出价码:拉到一个人给几百元回报,“人头费”最高时被炒到800元。
非独外地企业难觅“良匠”,本地老板也为之心焦。2月24日已是农历正月十八,但不少企业还在为招人焦头烂额。记者联系到亚利、东颢等多家服装公司老总,对方都称正在招人,“焦头烂额”,均婉拒了采访。
潜江裁缝品牌策划人、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阳光办)工作人员张亚平说,今年过年为防止暴力抢人,市委市政府采取措施:每乡镇一个干部负责一个村,一个警察盯一个村,避免恶性竞争和暴力冲突,引导企业有组织招聘,公开条件和报酬,让潜江裁缝们自由选择。
张亚平介绍,2004年潜江裁缝还在“求”人给工作,过年拎着礼品给老板拜年。自从2005年当地政府将其作为品牌推出后,师傅们体会了被“求”甚至被“抢”的滋味,老板反过来给他们拜年。
服装企业纷纷抛出诱人条件,吸引裁缝师傅,如夫妻同厂给予夫妻房,落实8小时工作制,加班付3倍工资等。潜江当地企业东颢公司更大方:中层干部工作满五年送商品房一套。
记者看到,潜江亚利服饰门口挂着两个条幅:“热烈欢迎新员工”、“热烈欢迎老员工回厂上班”。东颢制衣公司门口,也挂着惹眼条幅:诚聘大量熟练车工、杂工等,月工资1300~2600元。
张亚平说,普通潜江裁缝,入行初期年收入可达1.5到1.8万元,等同于武汉刚毕业的本科生水平,比其他地方裁缝高两三千元。而潜江裁缝当了班/组长,在本地年薪可达三五万元,在沿海企业达到10万元。
据介绍,目前潜江裁缝总数15万人,2007年带回的劳务收入达20亿。他们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珠三角虎门、东莞一带,浙江、上海,北京大红门潜江裁缝一条街。在武汉以汉正街市场为中心的作坊式服装企业中,也聚集了三五千潜江裁缝。
发力:香港服装企业抢滩潜江
在潜江人的规划中,潜江裁缝远不止于简单的劳务品牌。这个牌子不仅富了个人,还要“富甲一方”才行。张亚平介绍,依托强势劳务品牌,潜江市正在建设国际服装工业园,从劳务品牌过渡到经济品牌,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2006年3月,潜江启动了潜江裁缝投资回归工程,100多名老总回潜江恳谈,签订总金额17亿的投资意向合同,其中10家企业已正式投资。
规划中的占地万亩的国际服装产业园也已启动。38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
目前,两家来自中国台湾、匈牙利的服装企业已在潜江开工。30多个国家有意和潜江裁缝展开合作。知名休闲品牌“以纯服饰”,已在潜江建成基地。去年,潜江还生产了部分伊拉克维和部队的警服。
服装产业去年登上潜江支柱产业榜单,并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后劲的产业。在规划中,潜江是未来的世界“服装工厂”。
从打工到创业
千名裁缝成功变身老板
周作才的名字在潜江几乎妇孺皆知。
现为深圳利维高制衣公司总经理的他,出生于张金镇农村一个普通的裁缝世家。20多年前,只身闯深圳。经过10多年的打拼,如今已拥有一家资产过亿元、员工多达4000余人的制衣公司。
孙爱珍、孙同清等是新生代老板。从普通裁缝做起,在外地服装厂当车工、组长、车间主任,再在沿海参股、合股办厂,最终单独办企业当老板。
张金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汪艳介绍,上世纪80年代,潜江知名企业幸福服装厂红火时,孙同清夫妻俩都在厂里上班,做服装加工。后来该厂倒闭后,他们于1999年前后到深圳创业,买了一条生产线,开始做来料加工。
汪艳说,她亲眼见到前年、去年倒闭了很多服装企业,而孙同清的企业却越做越大,工人达到三四百人。他成功的关键在于招人顺利。“这个人很讲诚信,对员工态度谦和,在家乡人中口碑甚好,团结了大批潜江裁缝,成为他闯荡市场的制胜法宝。”
最近,孙同清正在谋划回乡创业,他在潜江竹根滩镇买了块地,运回了深圳厂子的先进设备,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张亚平介绍,开个服装厂,至少需要百万资金。单纯以裁缝身份打拼,赚得百万家财的可能性比较小。潜江裁缝自主创业当老板,一般还需巧借外力帮助。
据称,潜江裁缝发家后,多不忘报效桑梓。今年春节,不少老板为乡村修路修桥,还为村里老人支付住院费。
打工经济正在转向创业经济。过去两年,由普通缝纫工成长起来的服装老板,已由过去的两三百增加到近千名,其中聘用员工超过千人的达到300多家。潜江籍老总团队在全国服装企业中占一半以上。
“潜江裁缝”是怎样炼成的
潜江裁缝学手艺,需3年方能“出师”。现在只需3到6个月,便可快速“出炉”,而且农民工学裁缝手艺,学费全免。
2004年,响应国家号召,潜江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市财政局农财处副科长张亚平成为专班工作人员。
该工程主要培训农民工掌握简单技能,为期3月左右,最初搞了20多个工种,但效果不好,很多农民工不能就业。这让张亚平等人十分尴尬。
为此,他还向财政部基层考察官员“发牢骚”:本科生读4年找工作都难,农民工培训几十天就想顺利就业,那不是扯淡吗?
但他们很快发现:所有工种中,缝纫工经3月培训,全部都能就业。原来,潜江本地有很多服装企业,它们本身就有大量需求。一个点子在张亚平脑中闪现:以产业链做支撑,劳务也搞品牌!
最终,其他工种全部砍掉,只保留缝纫。他们承包了一个服装厂,作为实战培训基地,学员十分适应工厂化操作。结果,这年培训的880位裁缝,尚在实习中就被抢一空。
2004年试验成功后,此后连续3年,潜江市政府将培训裁缝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承诺潜江裁缝有多少培训多少。
潜江能在全国阳光工程中最早做到免费培训,其奥妙还在于当地的产业支撑。缝纫学员学习10天后可以做低端产品,企业会支付一定的劳务报酬,比如缝个口袋付一两角钱。加上政府补贴的资金,可以支付学员全部学费和生活费。
当年,潜江裁缝数量不到10万人,此后年年激增,达到15万人。到2006年,张亚平提出,将潜江裁缝打造成湖北第一个劳务品牌,进行整体包装,统一标牌标识、培训教材、技术要领。
当年底,潜江裁缝排位湖北十大劳务品牌之首。去年底,国家农民工研究院对全国300多家劳务品牌进行测评,今年1月11日,《中国农民工报告》在京出炉,潜江裁缝入选“中国十佳劳务品牌”。
在东颢制衣上班的车工孔威说,前两年在珠海做缝纫工,在外没保障,潜江裁缝名声打响后,他们的地位明显提高,可随意挑选条件更好的工厂,老板对他们也更尊重。
张亚平说,服装老板不敢随便扣潜江裁缝工资,两年来仅十几起投诉,政府出面,都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