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狼来了”的呼喊标志着国际棉商已经进驻中国棉花市场,中国棉花产业的国际一体化程度加强。中国棉花产业将呈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棉商又将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牵动中国棉花产业链条的主体。
加入WTO后几年里,中国纺织服装业的高速发展,棉花消费需求急剧扩大,中国棉花供给已经形成进口棉、新疆棉、内地棉三足鼎立的局势。这也使得中国棉花产业全面融入了全球棉花产业链和贸易版图,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那么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又会呈现怎样的趋势?当前中外棉商又都呈怎样的态势?
产业发展趋势:洗牌正在上演……
洗牌在所难免:从当前看,中国棉花产业的未来趋势将是,棉花加工、流通行业继续洗牌,几家大棉商控制大部分市场。
目前,中国棉花加工和流通领域的企业过多,他们普遍规模较小、风险抵抗能力弱,没有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了棉花加工能力的过剩,开机率不足,也造成了棉花收购市场的无序竞争。
在国际棉商的成熟、先进的运作模式冲击下,大量弱小的中国棉花加工企业将面临淘汰和整合,个别能幸存下来的棉商也将凭借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快速做大做强。最后,除了新疆棉外,内地棉市场一盘散沙终将演变成国际棉商、国内少数大棉商诸侯争霸的局面。
国际棉商巨头优势十分明显,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经营,这是中国棉商很难与之抗衡的。
国际棉商的5点优势:
1、经营规模和管理优势。外商经营规模大,但管理人员很少,经营成本低。国际棉商有着上百年的经营探索,积累了大量经验,有着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2、人才优势。在中国,国际棉商大量高薪聘请本土棉花经营精英,实现本土化经营,而国内棉商则面临优秀经营人才流失的困境。
3、强大的资金实力。上百万吨的经营量需要巨额资金,这一点国内企业难以望其项背。
4、渠道优势。在外商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是买全球、卖全球,可以全球资源调配。
5、避险工具的运用。这一点是国际棉商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风险控制和大规模经营的成功秘诀。
中国棉商的3个特点:
1、市场杂乱,竞争无序,产能过剩。有关数据显示,尽管中国拥有资质的加工收购企业不到9000家,但据称各地没有资质的棉花流通企业远远高于这一数字,估计在18000家以上,加工能力已达3000万吨。而近几年,中国棉花产量不过为600-700万吨,世界棉花产量也仅为2600万吨左右。
2、资金匮乏,规模偏小,风险抵抗力差。目前,中国棉花企业采购资金的60%以上是由农发行提供棉花购销贷款。中国棉花企业规模普遍不大,风险抵抗能力极差。
3、在避险工具运用上显然不足。绝大部分涉棉企业还没有使用期货市场为现货经营进行风险规避,也是企业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下游需求增速放缓:从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看,纺织行业的发展已经峰回路转,结构不断升级,棉花消费增速将放缓。
当前,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利润空间越来越薄,甚至达到了亏损的边缘。整个纺织行业步入了寒冬,发展增速开始放缓,中国纺织行业加速洗牌和整合,而棉花消费增速也将随之降低。
近几年,中国社会纺纱量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幅,其中2006年社会纺纱量为1722万吨,同比增长21.9%。根据笔者最新测算,2007年中国纺纱量也将达到1985万吨,同比增长15.3%,增速降低了6.6%。社会纺纱量和棉花消费的降速将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人才和正确的运营模式并举
国际棉商已经进入了中国,觊觎中国市场这么久,他们更明白如何在中国市场施展抱负。如果你是中国棉花加工贸易行业的一员,你是否已经嗅到一股股的血腥味道在远处飘来,是否已经意识到潜伏在我们身边危机即将变为现实?
笔者认为,如果要避免大豆产业的悲剧在棉花产业上重演,就必须研究国际棉商的经营策略和运作手法以及棉花价格将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让企业在这场国际化竞争中生存下去。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