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库存困扰价格指数
近日公布的1月份CPI年率上升7.1%,刷新逾11年来最高记录,但是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却下降1.9%,数字的反差成为服装纺织领域的热门话题。
然而记者经多方调查后发现,其实这次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下降并不是“新闻”,2007年以来,各地衣着类商品价格普遍处于下降浪潮中:2007年5月,衣着类商品价格同比下降0.1%;7月,广东衣着类商品价格同比下降1.9%;10月,全国居民衣着类商品价格同比下降1.3%;11月,全国居民衣着类商品价格同比下降1.4%……
巨大库存量是主因
在谈及衣着类商品价格走低问题时,我国服装纺织领域资深分析师、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告诉记者:“巨大的库存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它也是众多服装企业多年来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众所周知,某种商品价格的上涨与否不仅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和成本推动、市场预期有关。而我国服装纺织商品中,近90%供过于求。有关调查亦显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速度远远高于出口增速,也高于同期国内纺织服装零售额的增长幅度,产能过剩矛盾便日益尖锐。
2007年,我国的服装库存量已占到了产量的20%,约为120亿件,服装库存的价格总量超过3万亿元,每年的增幅还保持在5%,而盘活的总量每年仅为100亿元。“这些数字说明,全国每人有相当于10件的消费量,这么大的库存量,不对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造成影响就显得不正常了。”汪前进无奈地表示。
遭受雨雪灾害的安徽、湖南等省的服装企业主也向记者坦言,受雪灾影响,交通受阻,服装产品没有及时运出,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一定的服装纺织库存量。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2008年1月,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9%并不是市场的一时现象,这是我国服装市场现状的客观反映,只要库存量问题一日不解决,价格指数下降问题就很难解决。
服装产量同消费者购买力形成矛盾
安徽白马服装商城总经理汪沦告诉记者,服装产量的逐年增加和消费者购买力的相对减小也是造成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下降的一大原因。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2007年国内全行业服装产量在600亿件左右,其中出口约390亿件,占全部产量的65%左右,而在国内流通的也在200亿件以上。
在服装纺织出口方面,美国是我国的重要出口国家。美国的次贷危机、我国对服装纺织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了2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超过10%等因素,使得服装企业出口服装的利润空间逐渐狭小,大量的服装纺织出口受阻,这直接增加了我国国内的服装纺织库存量。
随着房价、物价的不断上涨,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相对下降。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曾估测,在新购房人群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每月偿还按揭房贷占家庭收入的30%以上,而按揭还款占到家庭收入50%的也有30%左右。“房价不断上涨,购房、还贷让人们的经济状况受到了影响,在客观上增加了服装企业的库存量。”汪沦分析说,“另一方面,由于股市、基金的持续低迷,许多投资者苦于资金被套,也对其实际购买力造成了一定影响。”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