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难题 助长珠三角服企出走风
专家称:此举为内陆省份承接转移提供契机
今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成本使一股“走出珠三角”的风潮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间愈刮愈烈。
新劳动合同法、“两税合一”后的纳税负担、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以及日益走强的人民币,都在挤占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而珠三角正是这些企业的聚集地。
工资上涨10%-20%
参考了珠三角几地劳务市场和人才交流中心提供的薪酬待遇后记者发现,2007年9月1日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最为集中的东莞市,工人最低工资标准574元/月提高到了690元/月从今年4月1日起,最低工资标准又要提高到770元/月;在广州,2007年企业月薪集中在1100-2000元的月薪区间,900元以下的企业占7%,纺织、制鞋等企业的平均薪酬仅有960元,2008年开年,企业给出的入职薪酬平均为1160元/月,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36元,涨幅13%;在珠海,去年本地企业提供给劳动者的工资大约是800元-1000元,今年则达到1000-1200元,增幅在15%左右;在深圳,企业普遍提薪10%-20%,尤其是劳动力密集产业中不少岗位的起薪点都较去年有了明显提高。
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成为了工资上涨的催化剂。“这部法律令劳资谈判的主动权转到了员工手里,并增强了员工的维权意识,今年5月,劳动仲裁法也会生效,届时免费的提请将令工人有更多的谈判筹码。”长年做出口服装加工的家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先生向记者表示。
对于新劳动法,金先生认为:“新劳动法方向是对的,但操作有难度,劳动者的素质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可以说,新劳动法的条款对珠三角的小企业打击很大,估计明年会有很多中小企业老板不干了,新劳动法出现得有些超前。”
政策调整“恐慌症”
去年实行的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加工贸易新政使承载着全国10%的出口份额的珠三角老板们一时之间恐慌起来。不少企业担心,国家接下来还将加大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力度,降低退税率和增列另外2000多个商品税则号为加工贸易限制类,同时取消加工贸易进口保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不征不退”的税收政策。
“出口退税率下调主要是没有过渡期,现在调到这个水平,压力很大,已经有不少企业因为这个而倒闭。出口退税、加工贸易限制等因素加在一起,使我们很难承受,对小企业来说压力更大。估计今年这种危机会体现得更为明显。”美雅纺织老板包林南告诉记者,“今年很多小厂关闭了,现在如果我们接到大批量订单,得到处找厂生产,担心不能按时交货。而且因为新劳动法,小厂现在也不敢加班,所以我们在接单不接单间进退两难。”
深圳市政府也曾在《报告》中指出,外贸出口、企业所得税等政策调整,“不但使得经济特区优惠政策不再,而且正在与内地形成新的政策‘逆落差’。”
“如果以上政策同步实施,将涉及广东加工贸易直接和间接出口1500多亿美元,1100多万人的就业将受到影响,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累计需缴纳保证金超过650亿元。”新浪财经曾引用这组数字。
同时,政策的频繁调整,不可避免地导致外来投资者强烈的不安全感,加之我国周边国家如越南不断地修改出台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对部分投资者诱惑很大,不少港资、台资企业放弃珠三角纷纷到越南、柬埔寨考察圈地。
出口两头受气
而日渐走强的人民币带来的出口压力也在珠三角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目前公司感觉最大的压力就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1%,服装行业利润就要下降4%,而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3%至3.4%。现在很多订单一般都是三个月以后交货,但三个月以后的价格很难确定。只能按预计来定价,但客户又很难接受产品价格包含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总体来说,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议价能力不强。再加上美国经济走势下滑,要求纺织品服装降价,可以说是两边受挤压。”包林南的口气透着无奈。
另一家向欧洲出口服装的老总邹先生则表示,“公司可以考虑产品提价,但提价的风险则是很可能导致产业转移,现在已经有很多单子转移到印度、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尼等国。我们已经没有成本优势,只有质量、效率优势。”对于今年的欧洲市场,他同样不太乐观,他表示“虽然现在欧元对人民币升值,配额也已经放开,但今年欧盟也可能继续施压,致使人民币走强,对企业出口非常不利。”
无奈中出走
实际上,除了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令珠三角企业感到不安的还有当地政府的举动。广东省外经贸厅制订的“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腾笼换鸟”计划,优化调整外资的区域布局。计划指出:珠三角地区应加快推进外资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和服务业项目,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项目,加快发展重化、装备制造业产业,做大做强电子资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对于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一些小企业在无奈中纷纷出走,到江西、湖南、广西、安徽等省重新安家。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企业则并非“连根拔起”,而是将生产制造环节迁至内陆,其销售、物流、研发等高端环节仍然留在珠三角。
1987年进入深圳的香港著名内衣品牌安莉芳,在目前珠三角的诸多压力下,在江苏和山东投资了两大生产基地,但其内地总部还是保留在深圳,欲以“深圳设计,外地生产”的模式,化解珠三角近年来生产成本上涨幅度较快和招工难等问题。
“以港企为例,则多数是在保住珠三角根基的前提下,不断向外扩张,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优势重新布局生产环节,这是珠三角企业外迁的主要模式,比例在八成以上。”香港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江华认为,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都是以密集型产业打天下,但在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和产业结构调整周期到来的双重效应下,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出走是适宜的,这也给内陆省份承接转移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