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自主创新:“台州制造”升级原动力

       如果把台州的发展比作一曲舒缓而不失激昂的交响乐,那么,创新无疑是其中最激动人心的主旋律。在实施“三个台州”战略的进程中,自主创新是台州制造业升级的不竭“原动力”。

      求突破,“创新革命”PK“传统经验”

      传统脚踏黑头的老式家用缝纫机50公斤重,才卖100多元钱,现在飞跃集团自主研制的嵌入式电脑家用缝纫机重量只有它的十分之一,售价却达1000多美元,并且大批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

      21年前的“飞跃”,可以说是全球最微不足道的缝纫机厂之一,但今天的“飞跃”不仅是全国同行中当之无愧的排头兵,而且综合实力跻身于全球同行前列,且获得“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尤其在工业缝纫机方面,随着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产品的相继推出,飞跃拥有了自己的关键技术——“飞跃芯”,一举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技术”的转变。

      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深有感触地说:“这一质的变化靠的就是自主创新。飞跃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自主创新,企业才有活力;只有通过自主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只有通过自主创新,企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飞跃”的一飞冲天绝非偶然,而是“台州制造”在“创新革命”PK“传统经验”的必然。

      台州经济在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成长烦恼”:体制机制优势不断弱化,要素资源瓶颈制约,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即使我市“块状经济”中有着众多“单打冠军”,但其中很多还都是“肌肉型选手”,而非“智慧型选手”,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个“撒手锏”。

      在台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摒弃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方式,走创新提升之路,才能收获经济发展的硕果。

      抢市场,“自主创新”引领“台州制造”

      从2004年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台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算起,至今已整整4个年头。一路走来,无不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要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要具有国家级的创新能力。

      从制造到创造,意味着在全球产业链中,让技术和创意而非原材料成本及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产品的定价要素。扬长避短,企业家纷纷把握住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腾笼换鸟”,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

      思路一变天地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曲雄浑激越的交响乐合奏中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三鸥机械就是其中的一家。

      “我们的产品到了国外就像进了专利的‘地雷阵’一样,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难打入国际市场。”三鸥老总周文华十分深刻地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创办于1998年的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家不起眼的民营企业,短短几年就发展成继美国Jacobs、德国Rohm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钻夹头制造商,产品畅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赶超路上,公司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均在销售收入的5%以上,平均每年开发的新产品超过20项。与此同时,公司双管齐下,在节能减排上“软硬”兼施,实现年节电50万千瓦时,节水1万多吨。

      如今,像三鸥这样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广泛涉足高端技术领域的企业在我市越来越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开始挑起台州制造的大梁。

      占高地,“创新生态系统”孕育蓬勃生机

      从创新的结构上看,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是城市创新体系中的四大活动主体,这些主体必须在开放互动的运行机制下做到互利、互助、互补,才能构成体系,才能发挥1+1>2的作用。

      企业创新,政府助力。市科技局局长李昌道说,科技创新最大的需求来自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他们迫切想要引进技术、革新产品,政府的任务就是如何搭建平台,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一方面,加大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给他们一个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进一步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企业,在我市建立分支研究机构,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科技园、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创新载体,引进国内外的创新人才,为我市自主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为促进企业科技升级,加快科技向产品转化,我市先后出台“红头文件”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奖励作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为全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自主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优化我市科技工作的软环境。

      业已启动的台州(上海)科技园,借助于上海数十家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高端“智力平台”,是台州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探索。

      台州把引进“大院名所”与民营企业共建创新研发机构作为去年的重点工作,哈工大、北京工大等擅长制造业的院校纷纷加盟。去年6月26日,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玉环县正式成立。新成立的汽摩配研究所投资3000万元,下设5个实验室,开展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服务企业、项目合作等工作。凭借台州的产业基础和浙大雄厚的科研、人才资源,浙大台州“两院”将成为台州和浙大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台州的先进制造业孵化器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零距离服务、产学研牵手”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让技术真正地“流动”起来。服务于块状经济的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正在显露身手。有着3000多家企业的温岭泵业,成立了泵及泵用电机创新服务中心,年产值100多亿元。另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台州已建立温岭泵业、黄岩塑料模具、椒江环保工程等7家区域性创新服务机构。

      在龙头企业群中,海正集团与吉利集团先后捧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牌子;在成长型企业群中,绿力塑业有限公司研制出热成型保鲜盒系列产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中小企业到龙头企业,从区域性创新服务机构的蓬勃发展到广泛引进“大院名所”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台州正在重构创新的生态系统。春华秋实,台州作为“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身形渐丰,轮廓日渐清晰。目前,台州已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拥有“国”字号工业品制造基地27个;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