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零一”故事

        2007年11月中旬,日本重机公司在越南举办了全球供应商年会,陈启鸿安排好厂里的事宜就前往越南,年会结束之后又匆匆赶回重庆。浓雾给冬季的山城增添了几分寒意,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厂里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因为大家早已习惯这样的雾,还因为在这个冬季重庆零一将陆续迁入新居。

        2007年岁末,本刊记者西行。到达重庆之时,陈启鸿尚在越南。在公司员工的带领下,笔者走进了位于重庆南岸区的长江工业园区。重庆以渝中区为中心,北面的江北开发区以外贸经济为主,南面隔长江是南岸开发区,为重庆新的经济热土之一。长江工业园区位于南岸的东北角,临近长江,与朝天门码头隔江斜望。出租车司机们茫然的眼神告知笔者的是:长江工业园区是一个崭新的开发区,就在这个新区里,坐落着重庆零一的新工厂。

        园区的配套设施虽尚未完善,但道路、绿化等已经建设到位,已有许多企业搬迁进驻。制造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汽车、摩托车制造闻名全国。目前进驻长江工业园区里的企业大多属于制造领域。当笔者到达新厂时,厂门还在修建,公司的厂名标志尚未安装,但宽阔的厂房里已有工人作业时的声响传来。跟一些公司建分厂的情况不同,这片新土地将承接整个零一公司。几天后,当陈启鸿坐在零一老厂的办公室中与笔者聊起“零一”故事的时候,公司经历的岁月痕迹似乎又凸现在他的心头。

        回首:成长的岁月

        今天的重庆零一,从组织身份看是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当前零部件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从生产领域来说是国内缝纫机等设备轴类部件的专业制造商。一直很好奇: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零一公司?偏居内陆的轴类生产商与中国缝制机械行业零部件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身份的重叠,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到了2008年,零一公司将迎来建厂50周年庆。曾经在大跃进的年代,一个为大炼钢铁生产鞋、服装、手套等缝制劳保用品的工厂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发展成为一家为汽车、摩托车、缝制设备生产精密轴类的现代科技骨干企业。

        早在1960年,零一的前身就曾实现家用缝纫机电机联动化生产,成为当时重庆市手工业系统的红旗工厂。20世纪70年代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被赋予象征国民优良生活的特殊意义。家用缝纫机在政府的鼓励下得到大力发展。零一削减雨衣生产计划,调整产品结构,先后试生产家用缝纫机机针和轴杆。技术、经验、设备的缺乏,两次试制都以失败告终。1975年,重庆缝纫机厂建厂投产需要零部件配套,零一公司抓住机会选择家用缝纫机针杆、压紧杆作为新的攻关方向。派人员前往上海、西安等地学技术,与重庆缝纫机厂开展关键工序对口岗位培训,采取这些措施之后,3年时间内,“外行”的零一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实现批量生产。1978年被国家轻工业部列为定点生产缝纫机针杆、压紧杆的专业工厂之后,公司进入全国缝纫机零部件配套体系,开始了正式为缝纫机整机厂配套的历史。

        80年代中期,随着家用缝纫机市场供大于求,零一走上了工业缝纫机配件的发展道路,实现新的转变,与标准、三菱等多家企业携手共进。到了90年代,利用公司在精密轴杆上的生产优势,开发了汽车、摩托车的零部件,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1997年,在工厂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之后,“重庆零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公司称谓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发展延续至今。今天业内熟悉的零一公司,依然是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台湾地区及国内多家知名整机企业的合作伙伴。重庆零一从生产劳保用品发展到家用缝纫机零件,再到工业缝纫机零件,而后拓展到汽车、摩托车精密零件制造。在国内,像这样实现不同领域之间成功转型的企业并不多。

        纪念:遇洪的日子

        从长江工业园区出来,笔者跟着公司的班车回到了位于南岸上新街的老厂。从郊区到城区,路在山地间盘旋。南山之下,有零一旧厂。走进正门,右侧的布告栏里贴满的照片吸引了笔者的目光。照片里,尽是洪水、乱石和公司员工们忙碌的身影。同时想起,在新厂大门对着的草地上,有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特别引人注目。在员工们的眼里,那一块大石就是一个永恒的纪念。不久之前,这块赭色的大石被洪水裹着撞击过老厂的建筑。

        2007年7月17日上午11时许,零一公司遭受到历史上最大的泥石流及山洪袭击,巨大的泥石流及山洪从公司穿墙而过并从地下冲破办公楼底层车库的钢筋混凝土地面,形成两股巨大的泥石流从公司通过,受灾面积达3 000余平方米,造成数幢建筑物严重受损,厂区公路断裂,冲走数辆汽车、数台设备、数十万件产品及若干检测仪器和其他物品,车间数十台设备及数万件产品被巨石和泥沙淹埋。暴雨骤来,满地山洪。但合作伙伴的订单必须要及时完成,公司迅速成立“救灾领导小组”。通过公司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灾害发生3天后,零一公司就恢复了正常生产。零一公司受灾后,先后得到了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和兄弟单位的慰问和支持,帮助零一公司渡过了难关,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

        零部件企业发展至今,均面临着跃上一个新台阶的发展局面。在洪水来袭之前,陈启鸿就已经在公司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启动了新厂区工程。这一次意外,直接加速了零一公司的搬迁。位于南山下的老厂四周是居民区,里面的厂房已显陈旧。依山而建,地势高低不平,厂房之间有台阶相接。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工厂的进一步扩大,更不利于设备和零部件产品的大量运输。站在零一公司新的发展路口,在陈启鸿的心里有一个规划。数十公里之外的南岸茶园新区,长江工业园里的新厂正在将规划实行。

        眺望:前行的道路

        见到陈启鸿的时候,他正穿着工作服伏案工作着。2007年的11月,国内缝制设备行业正值“寒流”之时。从市场来说,此时的零部件生产商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整机生产企业的效益关系到零部件供应商回款问题;另一方面,原材料、劳动力等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刺激需要进一步发展的企业转变生产管理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行业背景鲜明呈现,谈起相关问题,陈启鸿心中早已有思路和准备。在他的眼里,建设新厂是企业前进的必需。越南之行,参加年会的国内几十家企业代表参观了重机公司设立在越南的工厂,相比于国内平均成本为人民币1 200~1 500元/人·月的劳动力价格,越南只要约合人民币500~700元/人·月。国内企业不仅要面对各种价格因素带来的成本上扬问题,还要面临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挑战和竞争。大家都不得不看到,曾经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逐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趋向式微。零部件企业需要实现新的跨越。而企业负担的增大与应收款问题却成为大多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资金问题已经关系企业能否进一步发展下去的关键所在。

        资金吃紧也是零一公司的困难之处。新工厂建设起来,需要后续资金的跟进,以用于设备改造和更先进的加工设备的引进,以及新品研发等。虽有困难,但新厂的启动对于整个零一公司来说是一件充满希望的事。除了这些,前文提到的地理因素,也与零一公司的定位息息相关。“零一公司定位为‘精密轴’生产商。”陈启鸿如是说。零一专注轴类生产,从缝制设备到汽车、摩托车等领域朝深层次发展,进一步提高制造水平的专业化程度。“企业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同领域的多样化发展势必会分散精力。”陈启鸿将把“精密轴”进行到底。

        精密机械,贵在品质。开阔的新工厂,除了有利于避免产品在制造过程因转运频繁受到损伤,更为产品实现自动化流水作业提供了宽敞的生产空间。在长江工业园里的零一公司占地近22 000m²,建筑面积有13 767 m²。目前,设备搬迁工作已基本完成,新厂区也已经开始投产,加工设备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从山洪洗礼中重生的重庆零一,将在新的起点奋勇前进。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