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至高无上
我一直认为商业模式高于任何形式的营销和策划。所以经常花一些时间来研究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透过他们的商业模式可以提炼更高层面的智慧。
记得有一次在与一个客户谈到商业模式的问题,他问我什么是商业模式?我和他说,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你赚钱的方法。
如同人一样,找不到自己的优势终生困惑,对于企业,找不到自己的商业模式,迷茫中摸爬滚打,全凭运气。
看了《商业模式》这本书,能让你对一些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更加清晰的体会。也有助于你跳到更高的层面去分析一些策略。
文中强调,“品牌是有形的手,商业模式是无形的手。”
很多企业赚钱,表面是品牌,实际上却是看不见的手。
比如文中举到一个例子,我也经常和人家提到。就是麦当劳到底是卖什么的?
以前问很多人时,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卖汉堡、快餐、系统、环境等等。
其实,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要看其创始人克罗克。
有一天,麦当劳的总裁克罗克到哈佛商学院讲课,问同学们说:“同学们,我是做什么的?”大家冲他笑说:“你不就是做快餐的吗?”“错了,我是做房地产的。”他说:“如果我不做房地产,仅仅做快餐,麦当劳早就关门倒闭了。”当然,麦当劳做房地产不是独立的经营项目,而是与做快餐密切结合在一起的。麦当劳在西方是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首先把一个精心考察过的店铺租下来,租期20年,跟房东谈好了20年租金不变,然后吸引加盟商,把这个店铺再租给加盟商,并向每个加盟商加收20%的租金,以后根据这个地产升值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递增。所以,克罗克认为他赚的是地产的钱,而不是快餐的钱。原来麦当劳采取的是以快餐吆喝,以地产赢利的商业模式,其经营快餐不单单是为了直接赢利,而是为了招租。真正的赢利来源是房地产的增值带来的租金差!
这就告诉你,麦当劳能够如此的扩张,看不见的手(做地产的巨大收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力量。
我们再来看看蒙牛,蒙牛通过“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虚拟经营”模式,以联营、联盟、托管、外包和租赁等形式整合所需的资源。蒙牛首先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市场推广中,创造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并建立了完善的销售渠道。蒙牛依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与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塑造了独具魅力的“蒙牛”品牌,提升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蒙牛把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发与销售在内,生产加工在外)的企业组织形式称作“杠铃型”。通过这种模式,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比如把物流的车队外包出去,自己只问奶的事,运奶交给“奶的”。使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社会办企业”,整合社会上大量的存量资源为我所用,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不在拥有而在掌控的最佳运作模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带着问题看现实商界,发现模式还真是无处不在。
本书能够做到这点,作者有条理地分析确实让人看了感到畅快。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