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鞋企转型,还是转型!
在政策和成本的压力下,很多中小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转型
上午十点,正是上班的时间,不过一家鞋子厂大铁门却紧紧地锁着,似乎已人去楼空。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广东看到的一幕。
实际上,“关闭的鞋厂在广东应该有一千多家。”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说,在广东总共的鞋厂加起来大概有五六千家。
其实,“关闭”不仅仅发生在广东,也不仅仅发生在鞋厂。
“没有订单可接,春节前有不少企业提前停工。”苏州吴江市盛泽镇有企业这样说。
“潮州已经有多家企业倒闭。”潮州市名瑞(集团)的郭鹏伟说,今年询价和下单的客户明显比去年减少了。
同样,临近年关,北京市大兴区浙温经济开发区内几十家纺织服装厂,一半已提前停工。
“至少有5—8%的小企业被迫关停。”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说,个别单纯以外贸加工为特色的地区,关停的中小企业个数占到整个地区中小企业个数的15%。
开年的萧条,预示着中国服装业2008年面临着新考验,“2008年将有一大批生产加工型、以出口为主、没有品牌的服装企业将被淘汰。”东方证券纺织服装分析师施红梅说,“这是大势所趋。”
显然,在过去一年里,很多服装企业感觉坐上了过山车。
“服装退税从13%降低到11%,公司利润率将减少2%。”2007年6月26日,北京泛美服装公司总经理助理刘玉中、分管贸易的副总经理黄晓峰、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王丽鸿等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正在紧张地开应对会。
他们这一会议的大背景是,退税新政2007年6月18日宣布,服装、鞋帽、箱包出口退税率由13%调整至11%。2007年7月1日即开始实施,几乎没留过渡期。
而他们6月初签单、7月中旬出口到日本的一批西服,成了首批受降税新政影响的产品:“为拿到订单,公司已经将价格压到了最低,临时加价是不可能的。” 影响不仅限于泛美公司,7月1日起实施的退税新政,在整个服装行业掀起了波澜。
“出口退税率下调,企业损失太大了。”广东一位服装企业负责人说,“企业几乎已经无法生存下去。”
而在杭州,一家年出口额在300万美元左右的服装企业老总也承认,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公司已基本无利可图。
“退税下降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全行业平均利润将下降4.6%左右。”国泰君安研究员张伟文说。
紧随其后的8月23日,商务部及海关总署7月23日联合颁布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44号公告开始正式实施。
“44号文件对珠三角整个加工贸易行业冲击太大了。”深圳市加工贸易企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汉新说:“企业资金压力非常大”。
因为这意味着,企业在进口原料时,需要将相当数额的保证金存入海关指定账户,待出口核销后,再拿回保证金。保证金金额相当大,而合同执行完毕,核销又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届时已交保证金尚未拿回来,却又要交新保证金。
与此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2008年1月2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人民币7.2065元,创汇改以来新高,亦为2008年以来第10次创新高。按照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11.15%。
“人民币升值达到6%—10%时,纺织服装业的临界点将会出现。”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经理汪前进说。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升值6%就是服装出口企业所能承受的临界点,在6%之下,企业尚可以消化,超过这个底线,将可能导致企业亏损。
显然,这些政策的实施,是中国全面解决贸易顺差问题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