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中小企业掉进冰窟
近两三个月来,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出口企业倒闭,同时,很多企业处于隐性倒闭状态,预计农历新年过后,会出现企业大批显性倒闭或外迁。是哪些因素导致这些企业面临如此困境?外向型中小企业又该如何应对目前的困境呢?
珠三角地区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生存艰难
珠三角地区曾是中国对外开放桥头堡,加工贸易占全国的40%。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外贸依存度高达160.4%,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享受着国家优惠政策和劳动力廉价等优势,发展迅速。珠三角是广大省的经济中心,大量加工型中小企业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依赖外商和国际市场。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40%以上。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工业增加值中有20%左右来自玩具、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虽然深圳、东莞等地生产了大量的IT产品,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仅占3%,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也主要被外商控制。
但目前该地区外向型企业陷入生存困境。近五年来,该地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外向型发展面临瓶颈。2006年,广东出口增长率为26.8%,居全国第20位,甚至低于全国27.2%的增长率。近几个月以来,大量中小出口企业纷纷倒闭或陆续外迁。据估计,广东约6000家鞋厂中,有近1000家已经关闭。75%的鞋厂开始在中国内地或是越南、缅甸等地设厂,逐渐转移。
中小出口企业面临来自五个方面的压力
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极大损失。2008年1月2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7.2996元,至此,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幅达11.1% 。由于出口大多是以美元计价,人民币升值严重压缩出口厂商利润。以服装行业为例,人民币升值1%,服装行业利润下降4%,而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平均利润仅有3.3%-4%。摩根斯坦利、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等机构均预期2008年人民币将继续快速升值,预期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
2007年对出口退税以及加工贸易限制目录等政策的调整直接降低了中小出口企业利润。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此次取消或调低出口退税率,以缓解外贸顺差过大为主要政策目标。许多中小企业利润率极低,出口退税率降低或取消直接导致其亏损;更严重的,没有设置过渡期,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
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及海关总署联手颁布“44号文”(《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纺织、家具等1853种加工贸易出口受限。2007年12月21日,新一批589种商品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公布,主要涉及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两高一资”产品。包括动物产品、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食品、饮料、矿产品、化学产品、塑料及其制品、钢铁及制品、铝制品。一些含濒危动植物成分的制品也被列入禁止类,包括皮革制品、动物毛及其织物、鞋靴类、首饰制品、眼镜、钟表、杂项制品等。
劳工成本不断上升,新劳动法的实施更增加了中小出口企业的成本。2004年以来,广东地区爆发劳工荒,劳动力短缺推动工资上涨,加大了生产成本。珠三角中小企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依赖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企业利润对工资成本极为敏感。2008年1月1日,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增加。新劳动法关于合同签订、合同解除、加班等问题的规定直接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依赖低成本优势的中小出口企业来说影响尤其严重。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