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鞋”还能走多远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手工制作业都已经被机器所代替,像人们现在所穿的鞋子,几乎都是工厂机器生产出来的。但是,在一些小镇或者是城乡结合部,仍然能看到一些手工制鞋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都提供产、销、售后等一条龙服务。比如在沙墟市场附近的一条街就有四、五家这样的小作坊,可见手工制鞋的“生命”仍然是非常顽强的。
在经过一家制鞋小作坊时,记者忍不住走了进去。看见有客人进来,老板显得非常热情,连忙招呼记者说可以随便看看,并询问记者要什么样的皮鞋,还说如果都不合意的话可以订做。
据介绍,老板姓杨,老家湖南,今年50岁的他来番禺已超过10年了。由于他在老家那时候就会制鞋这种技术,他就想依着这手艺赚点钱,于是来到这边开了一家小制鞋作坊,自己制造和加工皮鞋。而他不像那些制鞋企业,有一定的订单,他做鞋每个月要做多少心中没数,他只知道在淡季时候少做点,旺季时候多做点,哪种款式的鞋好卖就多做些。
记者看到,小作坊内的皮鞋整整齐齐地摆在架子上,油亮油亮的,从表面上看完全可以与高级专门店的皮鞋媲美,而且款式也跟得上潮流,手工还挺不错,但是价格却出乎意料的便宜。
老板告诉记者,因为都是自己做的,所以卖得比较便宜,他店里每双皮鞋的销售价均在45块到55块左右。他说,以前他做的皮鞋30块钱一双都能卖出去,而且也有一点钱赚,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皮鞋的原材料涨价,所以不得不提高价格,不然就得赔钱了。
而且现在市道也不是很好,因为皮鞋生意也是很季节性的,逢年过节销量就比较好,平时就相对淡一点。而现在春节过完不久,生意还比较冷清,一天能卖出一两双就已经很好了。老板黯然地告诉记者,甚至有的时候一天都卖不出一双鞋。
记者了解到,其他制鞋小作坊也有类似的情况。而且记者也观察到,这些制鞋小作坊之所以开在小镇和城乡结合部,而不开在繁荣的商业圈内,一来是因为繁荣地带租金贵,小作坊老板负担不起。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比较偏的地方才有更多属于他们的目标消费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和购买能力相对薄弱的人群。因为这类人群买皮鞋图的不是名牌,也不是时尚,价钱便宜、结实耐用就是他们的首选条件,所以这些小作坊的客源多数来源于此。
当然,这些小作坊能卖多少鞋不能和鞋厂大批量生产的皮鞋的销量相比,只能说这些制鞋小作坊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并将长时间持续下去,但可能大多数作坊老板们只能维持“发展不足,温饱有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