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外迁鞋企涌向江西
以加工制造业闻名全球的珠三角,历经30年高速发展后,感到了疲惫不堪。面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电力供应等因素的巨大压力,珠三角产业大转移的号角已然吹响。在这一轮有史以来最大的珠三角产业大转移热潮中,与广东“山相连、水同源”的江西,则是众多珠三角企业转移的首选地。
江西的“南大门”赣州将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第一城”
华坚国际鞋城是最早从珠三角转移至江西的企业
现状
近四成港企欲迁离珠三角
“我们应该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珠三角转移企业。”谈及来江西投资,赣州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李卫民满脸笑容,短短六年时间里,实现了产值十一亿元的飞跃。而他在东莞的同行业者,却在备受煎熬。
据香港工业总会一份针对珠三角港商的调查显示,珠三角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在东莞,约1000家制鞋企业中就有200-300家倒闭。”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说,广东制鞋企业主要集中在东莞、惠州、广州、鹤山和中山这几个城市,总共有5000-6000家。近一年来关闭的大中型鞋企已超过1000家。在鞋企较集中的惠东有3000多家鞋厂,最近两三个月内,中小型的制鞋、鞋材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
“外迁不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是为了生存。”从东莞来到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的某鞋企负责人张先生苦笑,往年这个时候公司已经下了订单开始生产,而今年大家却都在想办法转移出去。
据亚洲鞋业协会统计,广东的鞋业企业中,目前有25%左右到越南、印度等国家设厂,而有50%左右则选择转移至江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只有25%左右的企业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
机遇
江西成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
一天十多批企业来赣州考察
作为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的负责人,王玉椿每年都要去几趟广东,她很清楚目前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型企业的生存现状,随着劳动力紧缺、土地成本上升,“他们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唯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玉椿简单收拾了办公桌上一堆堆叠放的材料。“刚刚送走一个来考察的企业投资考察团”。以前她每个月都要天南地北地去跑客商,现在她的主要工作是接待众多来开发区考察的企业,“多的时候一天十多批。”她说。这种变化从侧面反映出了珠三角企业目前迫切希望外迁的现实。
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干道两旁,随处可见正在开工建设的工厂。当地政府官员告诉记者,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约300家企业,其中80%-90%都是从珠三角地区转移而来,而且从去年到今年的情况看,转移过来的企业数量和规模都成明显上升态势。
江西的三大优势
“劳动力、电力和运输是我们在企业搬迁时考虑最多的三大因素。”李卫民告诉记者,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西这三方面都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
李卫民举例说,赣州现在的电价比东莞便宜40%,他的华坚鞋城每年的电费支出达到1500万元,与在东莞的工厂相比,仅电费一项每年就能节省600万元的开支。而毗邻珠三角的地理位置优势消除了转出企业对产业配套的担忧,“赣州到东莞只有450公里,从粤北到粤西地区都不止这个距离。”
他告诉记者,江西目前已经成为珠三角制鞋行业的转移首选地,许多国际知名的鞋业龙头企业都纷纷来到这里,除排名第二的国内女鞋制造企业华坚之外,全球最大的制鞋企业台湾宝成集团落户上高县,台资鞋企永恩则选择黎川……或许不久之后的“世界鞋厂”就在江西,李卫民笑称。
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表示,从当前全国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看,江西首当其冲。首先是地理位置,江西是我国三个最具活力的经济金三角的直接腹地;其次是商务成本江西最低,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水电等要素费用都比发达地区低,平均水价只有上海的50%、广东的60%左右;承接条件江西最好,在基础设施条件方面,是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与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对接的省份;也是近几年全国唯一用电高峰不拉闸限电的省份。
模式
香港工业园:新型招商方式
“我没听说有这么个大项目。”出租车在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兜转许久,老司机刘国平仍旧没找到记者要去的“香港工业园”。
香港工业园
占地50平方公里,大过赣州老城区
难怪刘国平不知道这个名字听上去十分响亮的园区。现在的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北角仍是一片荒山,这块占地50平方公里的赣州“香港工业园”,面积比目前赣州市老城区还大,然而从赣港两地政府部门开始酝酿、规划直到签订框架协议,不过用了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
谈及刚签约的香港工业园项目,当地一位政府官员用“巨无霸”来形容,因为“仅硬件投入可能就需要上百亿”。作为江西“南大门”的赣州,也冀望通过香港工业园项目来实现自己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第一城”的愿望。
赣州市政府部门有关人士认为,众多港企在珠三角地区的艰难是“巨无霸项目”能短时间敲定的原因。香港工业园的提议始于去年12月香港经贸代表团访问赣州时,这立刻引起了香港方面的浓厚兴趣,之后,双方进行了频繁接触,并最终于今年2月下旬,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香港工业园的框架协议》。园区选址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电子电器、有色新材料、机械制造三大产业。
“飞地”合作
沿海产业转出地政府前来建工业园
“香港工业园实际就是一个新型招商方式——‘飞地’的模式。”江西省政府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飞地”也称产业转移园区,是指一级政府引进资金、项目,在本区域以外兴办工业企业的地方。在沿海地区“腾笼换鸟”政策的背后,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一些企业向外转移,就给江西承接这些地区的规模产业提供了机会,与产业转出地政府进行“飞地”合作则是其中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赣州市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该市招商引资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设沿海产业“飞地”,目前正在与广东等沿海产业转出地政府、行业协会进行接触,也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政策,设立产业转移工业园由沿海地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负责组织投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并按商定比例从当地财政受益年度起30年内进行利益分成,前10年按60%的比例、后20年按40%的比例奖励给投资方。
“这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招商方式,来的都是上规模、整个产业的搬迁,这对当地的经济将起到巨大的改变。”江西省一位政府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