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珠三角企业外迁调查:广东腾笼换鸟路线图

      去年以来的珠三角外资大撤离事件,让广东省政府痛定思痛,再次解放思想,打破发展中的低端路径依赖。事实上,珠三角产业大转移不只是港资或者台资企业的转移,也包括很多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转移。转移,不是简单的把珠三角的产业搬走,而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解决结构性矛盾

      “沉舟侧畔千帆竞,病树前头万木春。”3月20日,记者在佛山采访,试图约见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煜光,了解去年8月该公司老板张树鸿因“有毒玩具”自杀身亡之后的工厂善后事宜。谢煜光介绍,到3月底,工厂基本清算完毕,对于采访则婉言谢绝,只是送给上述两句诗。

      在春天,这是很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的诗句。就在谢煜光忙着处理利达公司善后事宜的同时,万里之外的人民大会堂,人们正讨论珠三角产业如何走出低端化生存的路径依赖。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给珠三角正在发生的变化做了解释:“珠三角企业没有出现大量外资撤离的现象。更好地巩固三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是广东省政府未来要做好的事情。而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做好产业的转移升级。”

      他还介绍说:“广东正准备出台新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本省山区、东西两翼转移。”

      酝酿三年的“腾笼换鸟”

      产业转移,在广东省内部被称为“腾笼换鸟”,这一战略早在2005年便已提出。当年3月,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但3年来实行的效果并不明显。

      “产业转移很考验政府智慧,这项工作过去几年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转移触及很多地方政府的既有利益,来自企业方面的压力也比较大,各方都习惯了低端化生存,有了路径依赖。现在时机成熟了,或者说是到了不得不加快推进的时候了。”广东省经贸委工业处的一位官员对《商务周刊》说。该处是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具体一线协调机构。

      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抑,政策频繁调整,刚刚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和“两税合一”新政……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珠三角这个世界制造业重地在接连遭遇“劳工荒”、“电荒”、“油荒”,土地、劳动力、能源价格等大幅上涨的形势下,如何继续发展成为广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大抉择。于是,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作便成为一个重要手段。

      “以上这些因素促使各方达成了难得的妥协和一致,特别是汪洋书记来了之后,提出了再次解放思想的口号,让大家的目光宽阔了很多,不再守着自己的利益不放。”上述省经贸委工业处的官员说。

      广东省云浮市是典型的广东山区城市,也是未来广东产业转移的重要洼地。该市主管产业转移的副市长李尧坤对《商务周刊》介绍说,上一届广东省政府就明确了要推动产业转移的工作思路。当时省政府意识到,外省的招商引资势头很猛,与其让它自由流动到外省或者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不如由云浮这样的广东内地城市主动“接盘”,让这些企业有序的留下,而不是无序的流出。

      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政府多次召开产业转移工作会议。“这些会我都参加了,每次开会省领导都提醒我们这些欠发达山区,要引导、承接产业转移,通过这样的机会使自己的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到2005年左右,最早一批承接的城市,包括云浮、河源、清远等开始了承接的工作。”李尧坤告诉《商务周刊》。产业转移的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环保、国土、建设规划和发改委等部门,组建联席会议制度。

      2005年8月,广东省经贸委下发《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随后又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省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2006]14号》,该省环保和国土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环境保护和用地等政策意见。

      2005年3月和2007年4月,广东省政府分别在韶关、河源召开两次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现场会。

      本刊记者在珠三角调查期间,无论东莞和佛山等迁出地,还是河源和云浮等承接地,很多官员都形象地将此次珠三角的“腾笼换鸟”与战争术语中的“交叉掩护,梯次撤退”相提并论,形象地将产业转移称为“交叉协调,梯次后撤”。

      “注意哦,不能够说我们撤退,是后撤!有点类似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为了保存实力。”一位广东省官员这样对《商务周刊》强调。

      经省政府批准,目前全广东省14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中,已有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汕尾、潮州等11个市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5个珠三角城市共建了2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李尧坤介绍说,在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上,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城市有不同的模式。

      有的采取产业整体迁移模式,如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大朗600多家纺织企业全部搬到信宜;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即福田的钟表企业将陆续搬到和平。

      有的采取企业直接转移模式,如顺德龙江(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转移工业园内的企业多数是直接从顺德龙江转到德庆。

      有的采取对口扶贫模式,如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投入1亿多元资金,与河源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

      有的采取品牌和渠道转移模式,如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火炬是“带牌子、带班子、出票子、引路子”,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园区内基础设施。

      2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引进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包括五金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家电、家具等。

      总部的归总部工厂的归工厂

      但在珠三角的一些城市调查后发现,相当多企业对于政府的产业转移政策颇有微词,认为他们遭到政府的“有意排挤”,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此,李尧坤对记者解释说,这是对广东的产业转移政策的误解。

      “不要只把产业转移看作简单的把那些落后企业搬走,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也有媒体将珠三角的一些港资撤离现象归结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我们这里没有港资抱怨的情况,现在很多人说,《劳动合同法》对企业造成如何大的消极影响,其实它才刚刚实施没多久,影响还谈不上巨大。”李尧坤对《商务周刊》分析说,广东发展到一定程度,珠三角的资金、生产要素要进行重新配置,才能够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说,我国现在很多生产性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的矛盾就需要通过产业转移重新进行资源配置。

      在李尧坤看来,珠三角产业大转移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它不只是港资或者台资企业的转移,也包括珠三角很多国有、民营企业的转移;同时,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不是政府简单下命令把珠三角的产业搬走,而是通过市场规律去转移。

      据了解,本次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扩张性转移。珠三角很多起步较早的加工企业,设备已经比较陈旧,需要扩张,但对这类加工企业来说珠三角的发展空间有限。土地、资源、交通运输和劳动力成本都在增加,所以这些企业要往外发展,需要新上一些生产线,采用一些新的技术。

      以佛山的陶瓷工业为例,随着窑炉技术和陶瓷工艺的发展,整个行业需要整体升级。但这种扩张不是马上把佛山的旧工厂拆掉,而是进入到粤北,采用一些新工艺和设备,建立新厂房,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在新厂房建好后,才把原来的厂房拆掉,同时依靠土地升值获利,也有很多佛山企业将旧址改造成研发中心。

      第二种转移类型是寻找新的投资商机。珠三角很多产业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很多企业主希望到其他地区或进入其他行业谋求机会。于是粤北、粤西、粤东就成为他们的选择。这些地方开发较晚,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商业市场、房地产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这就吸引了珠三角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流入。所以,这种产业转移是一种投资的输入。

      第三种转移才是真正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而撤离珠三角。“在东莞和深圳,一个普通的劳动力可能要1000多元的工资,但在山区可能就只需要800元左右。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影响很大。”李尧坤对本刊强调说,广东的产业转移,是一种按照市场规律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政府出面将企业赶走。新的一轮产业升级,就是通过这个市场调节为主的产业转移去实现的,让发达地区的总部经济特征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前夕的2月中旬,履新不久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率团前往上海考察,提出“对照先进地区查摆差距,解放思想谋划广东发展”的观点。

      2006年时,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国资委关于加快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计划在未来5年内形成1—2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主业突出的省属国企“航母”,以及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

      但在打造“千亿国企航母”的道路上,上海走在了广东的前面。目前,上海市国企改革重组已经初见成效,2003年以后,上海已经完成了百联、锦江国际、电气、农工商、电科所、国际港务、仪电等大型国企集团的重组,涉及资产近3000亿元。但更让广东省“眼热”的是,上海市政府在国企规划上的做法很是大胆超前。目前上海正积极筹划重新规划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盛融投资公司、上海大盛投资公司四家国有投资公司的布局和重组工作。

      按照媒体的公开报道,上海市希望将上海国资经营公司的资产纳入一家新的金融控股集团,以此作为上海金融资产的控股平台。同时,谋划将上海盛融投资公司与大盛资产公司合二为一,组建一家综合类投资公司,以运作上海的产业类股权资产。

      云浮市市委书记郑利平也参与了此次上海之行。在云浮期间,郑利平特别提到,珠三角需要转移的不仅仅是出口加工贸易型企业,一些国有企业同样被纳入了此次产业转移的范畴之内。实际上,从产业性质来看,珠三角的东莞、深圳主要是港澳台企业居多,佛山主要是民营企业为主,中山国有企业比较多。

      “上海利用看得见的手在调配国有资产资源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所以最近汪洋书记带我们到上海,浙江和江苏学习,回来后让我们每人交一份作业,谈感想和建议。我只提建议,那就是广东省产业转移要成功,包括投资率要上去,必须重视通过看得见的手调整国有资产的布局。”郑利平说。

      46岁的“海归”书记郑利平曾经担任深圳市南山区常务副区长,1996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1998年毕业回国后担任深圳市外资局局长,1999年来到云浮。在这位视野开阔的官员看来,珠三角需要转移的产业不仅仅是三资企业,更包括国有企业。他形象地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产业转移比喻为“国军”作战和“非国军”,并强调这两个战场要做适当的分开。在他看来,非“国军”作战需要的是政府创造发展条件,而“国军”作战则需要政府动用看得见的手做适当的干预。

[1] [2] [3] [4] [5] [6] [7] [8] 
  • 相关阅读
    1. 协会调研宁波、东阳、吴江三地零部件骨干企业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4%
      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数据:第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量环比下降
      常州智谷获评天宁经济开发区三新经济“三星企业”
      前7月纺织服装外贸详解出炉,“后疫情”时代几件大事须早作准备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