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时装品牌走向世界
3月31日,随着2008年秋冬休闲装流行趋势发布会的结束,2008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闭幕。以“品牌、时尚、创新”为永恒主旨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让中国服装品牌和中国本土时装设计师不断成长。
十年前中国服装业要加工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进口大型飞机———温饱型消费特征使得中国服装业还谈不上品牌与时尚
,只能在国际服装业中充当成衣缝纫工的角色。如今,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品牌日趋成熟,并开始走向世界。
自1997年创立以来,中国国际时装周共举行了420余场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发布会,44场专业大赛和11届中国时尚大奖颁奖盛典。同时,中国品牌服装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平台上起步,赢得了其他国际时装周的青睐和邀请:“吉芬”参加了巴黎时装周,“卡宾”在纽约时装周上风光无限,而“利郎”也踏上了米兰时装周的红地毯……
“五年前我们还主要靠为国际知名品牌贴牌加工西装生存,那时一套西装的出口价格只有12美元,”汉帛国际集团董事长高志伟说:“做贴牌的时候,感触最深的就是被动,今天订单来了你就做,没有订单时你就只有闲着和等待。现在汉帛生产自己的品牌西装,市场售价为1200多元钱,两套西装的相差1000多元。”
国际时装界也更看重中国服装市场,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中国区首席代表赖世平说:“伴随中国服装产业高附加值的逐步提升,我们更关注中国的服装品牌。”
“时装周创办以来,品牌意识、时尚意识和文化意识渐渐植入了服装行业的根基,”中国国际时装周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说:“时装周的专业发布、时尚论坛、文化沙龙和辩论大赛等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创新的思想灵魂。工业化大生产,只有融入这种思想和灵魂,才可以编成鲜活的东西,才可以创立自己的品牌,否则它永远是劳动密集型的。”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创办之初,很多服装品牌一味地讲究设计风格与国际接轨,而忽略了国内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时至今日,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我们看到的服装绝不是像过去那样夸张又简单的嫁接,而是以开放式的心态融合中西,把“中国元素”的优势发挥出来。
今年的时装周和服装服饰博览会表明,我国的服装品牌在设计上大费心思,希望把“中国特色”当成走向世界的利剑。蔡美月的“让中国的原创婚纱走向世界”,东北虎的“打造中国的奢侈品牌”,欧迪芬的“启动中国内衣文化再发展”等,都表明国内的时装设计师们,不再盲目地跟随欧洲时尚,而是理性地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自信地与国际结合。梁子、罗铮等一批青年设计师也以极具中国韵味在世界顶级时装周上举办专场发布,将自己的品牌带到了世界。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说:“只有当你的文化、你的元素、你的概念被世界各国的人所接受,你的品牌才能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离开的商品消费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