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合力 品牌企业引领品牌浙江
品牌就是生命力 品牌就是竞争力 品牌就是影响力 品牌就是生产力
对于浙江来说,品牌建设的高度尤其受人关注。有人曾经这样比喻:浙江经济迈入品牌建设新时代,中国经济开始跨入品牌新纪元。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历着从无牌、贴牌到有牌,从有牌到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从创自主品牌、做强势品牌,到打造国际著名品牌、走品牌国际化之路……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企业一直走在品牌创建、创新的最前列。
企业发力 铸造品牌浙江
品牌,一种高潜质的战略资源,一种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高级要求,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象征。
上世纪80年代,在浙江的企业中,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品牌,西湖牌电视机、金鱼牌洗衣机、乘风牌电扇……消费者开始慢慢为这些自主品牌骄傲。同时,很多企业走上了借牌之路后,利润极低,逐渐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1986年飞跃集团创办企业之初,借用上海一家街道工厂的“沪佳牌”,每台缝纫机要交15元的贴牌费,而自己只赚几元钱。在这种形势下,飞跃集团于1987年创立注册了“飞跃”品牌,开始走上了创牌的道路。
1992年,浙江在全国较早地启动名牌战略,首次认定省著名商标,玉立、雅戈尔(600177行情,股吧)、张小泉、德力西、雕牌等商标从那时起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作为拥有两个“浙江省品牌强镇”的温州,1994年召开万人大会,开始了历经十余年的质量振兴计划,2000年底温州全部摘掉了区域性或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的“帽子”。品牌先行,使得浙江企业的品牌建设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得到扩张。
进入21世纪,国际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市场,品牌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已成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就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众多浙江企业站在了品牌建设的浪尖,突破了借牌、贴牌瓶颈,逐渐走入创造自主品牌、打造国际著名品牌之路,将品牌建设的触角延伸到了国际大舞台。
重塑形象 推动品牌浙江
一个知名的品牌,往往让人联想到品牌背后所拥有的上乘品质和良好信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一个企业、地区和国家的良好形象,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如今,人们一提起微软、沃尔玛、可口可乐就会想到超级大国美国,谈起宝马、奔驰、奥迪等品牌就会想到制造精密和严谨的德国……同样,人们现在一提起娃哈哈、雅戈尔、康奈,也会自然而然想到浙江制造。浙江企业迫切希望用响亮的品牌告诉世人,浙江品牌企业正引领着浙江经济的提升。
然而,虽然在品牌建设上,浙江企业在不断成长壮大,但浙江品牌的总体实力不仅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而且与一些沿海发达省市相比也有距离。在许多消费者眼中,浙江产品还是一个廉价低质的概念,甚至是一个粗制滥造的形象。
在品牌发展过程中,企业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很多企业对品牌的认识只停留在品牌的外包装上,认为只要包装好“外壳”就可以万事大吉;而有的企业则只关注得到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荣誉结果,却忽视了品牌的应用和推广,仅仅停留在表面“贴金”;有的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商标注册不全或忽视国外商标注册,削弱了品牌的世界竞争力。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浙江企业贴牌加工、无牌加工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中小企业一味搞贴牌就会受制于人。前些年,义乌等地生产的拉链每米只卖0.7元,而日本生产的YKK拉链每米要卖到15美元,相差100多倍。长时间的受制,使得品牌竞争力不强,更是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目前,浙江虽然有一批国家级品牌,但真正叫得响、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数量很少,可以说还没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近几年,浙江区域块状经济比较发达,涌现出纺织、汽配、五金等块状经济带,但是区域品牌建设步伐却相对滞后。一些企业不敢标明产地,或在上海、香港等地注册个企业,打上海、香港产地的牌子。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提升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而且对浙江地域的信誉和招商引资环境更是带来不利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浙江企业重塑形象,迫在眉睫。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