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转移趋势解析
日本对华投资下降及海外投资转移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除东道国经济发展及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也有跨国公司及其母国国内经济发展、投资战略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相比之下,后者对海外投资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198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日本遭遇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加之《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急剧升值,造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日本对外投资额从1980年的46.93亿美元猛增至1989年的675.4亿美元,提高了13倍多。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截至2006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达到4496.80亿美元。
日本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与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外投资战略等因素密切相关。日本对外投资的产业也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状况而有所不同。
1.与国内产业升级密切相关
综观“二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不难看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始终与其国内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密切相关。日本正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国内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升级——从以轻制造业为主转向更为先进的、以研发为目的的资本、组装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例如在1955年,日本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其产出约占制造业总产值的74.7%出口的比重达到43.5%;而资本、组装和知识密集型工业产出及出口所占比重仅为25.2%和24.3%,因而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业构成了当时日本制造业的主体。之后,由于日本对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实施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性投资,这一产业结构在1970年,即日本第一次对外投资浪潮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到1980年,即在日本第二次投资浪潮(1978年-1985年)中,日本国内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业已大部分转移至国外,而资本、组装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占据国内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并构成了日本制造业和出口的主体。如在1980年和1990年,资本、组装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出和出口比重已分别达到61.2%、71.8%和84.5%、87.2%。此时,日本制造业已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向资本、组装和知识密集型工业的转变。同时,日本对外投资也转变为以资本、组装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投资。
2.产业投资因地区和国家而异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从自然资源开发到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及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转变。但其对外直接投资则始终采取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不同的产业投资这一战略。
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和存量来看,日本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是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大地区。对制造业的投资则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是北美。自1999年起日本对亚洲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而日本对非制造业的投资则重点放在欧洲。
尽管日本对三大地区制造业的投资均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投资产业却有所不同。如日本企业1950年代开始的海外投资是以国内边际产业转移为目的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如纺织服装业。因而,亚洲国家或地区的日资企业基本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大量的加工贸易产业,如电子和电气设备制造业。1989年之后,随着日本国内产业的不断升级,日本对亚洲的投资也开始转向电气机械和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化工、金属和机械产业。但日本企业对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则始终以资本、组装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为主,如汽车制造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