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综合效应
为克服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负面效应,必须进一步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根据中国的实际承受能力,控制升值的幅度,实现人民币小幅、稳健、可控的升值,增加汇率弹性,避免单边升值预期长久存在,降低短期资本流出的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和结汇环节的管理,精心设计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和防范措施。同时,还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使多种调控政策和手段相配合,并辅以多方位的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为6.9920:1。该消息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于市场普遍把“破7”看作人民币加速升值的信号。我们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整数关口,就像股指突破某个千位点,其所引起的心理效应通常大于实际效应。在目前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一国货币对世界主导货币美元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或贬值,都是该国经济内部和外部各种表现的集中反映,其所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在现实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我们特别需要观察和把握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综合效应及其影响,并基于这些效应和影响,采取必要且可能的对策。
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贸易效应
本币升值会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相对低级的贸易结构下,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在人民币累计升值面前,利润空间已被压缩殆尽,薄利企业可能被淘汰出局。而国内诸多因素推动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更让一直以来依赖廉价劳动力创造比较优势的中国出口困难重重。也许有人会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但对欧元和日元却在贬值,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应当影响较小。但是,目前很多外国客商都坚持以美元结算,对于较少讨价还价能力的中国出口商而言,理论上的对欧、对日出口竞争力增强,现实中却难以实现。据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10%-20%的中国出口商,尤其是在家具、纺织、鞋等行业,将被逐出各自行业。当然,残酷的淘汰和短期的阵痛后也会看到亮色。随着生产效率低下、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企业的出局,生产要素会重新配置,资源利用效率会有所提高,出口产业将被重新整合,企业国际竞争力将逐步增强,长期将有助于中国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再从进口来看,由于人民币升值,那些原材料或设备依赖在国外采购的行业,其经营成本会因为进口价格的下降而相应降低,航空、电力、炼油、造纸等行业会从中受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购买力的提高,会激发国内需求,在涨价预期和投机资金的共同作用下,价格可能会被迅速推高,从而抵消升值的效力。同时,随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一路飙升,如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农产品等,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并没有提高,反而是大大下降了。中国是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且中国的大部分产业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对进口产品价格的影响非常微弱,为维持民生和保证生产,不得不承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之痛。这似乎正应验了一句话:“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降;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另外,人民币汇率升值会提高外资的投资成本,其出口却可能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会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但另一方面,升值可以使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和并购时更富有竞争力。
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金融效应
一方面,本币升值有助于提升投资能力。人民币加速升值使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为广泛的直接和间接投资,通过输出资本获取收益。另一方面,“破7”所带来的升值预期会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进入中国,为金融系统带来更多的流动性,有利于活跃证券市场,给相关行业带来投资机会等。但是,这种流动性的增加,有多少是以热钱的形式进入的,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助吹资产泡沫,我们很难估算。随着美国经济衰退及次贷危机的影响扩散蔓延,全球资本市场经历调整,国际机构投资者开始转移投资阵地,新兴市场对其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在央行连续加息和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影响下连续降息后,中美利差倒挂,再加上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利差加汇差,会给涌入中国的热钱带来更高的收益。即使不进入股市和楼市,只要设法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然后存入银行,其无风险年收益也将达到10%以上,这对热钱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中金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月-2月份,中国外汇储备激增了1189亿美元,外贸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仅471亿美元,有717亿美元无法解释来源,基本可以认定是冲着人民币升值涌进来的热钱。虽然中国还存在资本项目管制,但通过各种合法的以及非法的渠道已经进入和将要进入的热钱,会不会在中国豪赌一番,赚得盆满钵满后抽身而退,从而引发中国资产泡沫的突然破裂?这种可能原本就存在,而人民币加速升值会大大增加这种可能性,若不通过种种手段加以规避,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难以估量。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