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风险因素显现,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发展减速
【本文摘要】 我国出口的缝制机械技术含量较低,利润率不高,人民币的升值加大企业用工成本,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使缝机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得更低。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日前在福建石狮表示,目前我国缝制机械行业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行业连续几年快速前进的步伐有所减缓,行业已进入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平稳发展阶段。
近两年来,我国缝制机械行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服装产业调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行业连续几年快速发展的势头减缓。2007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410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年生产各类缝制机械设备1780万台,同比增长7.8%,出口创汇14.8亿美元,同比增长9.6%,各项指标均是2001年以来比较低的水平。
银联信分析:
一、成本上涨暴露经营风险
2008年,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65%,国内钢铁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大幅提高钢材的出厂价格。2月25日,国内龙头钢铁企业宝钢股份调整了2008年第二季度钢材产品的出厂价格,将其产品上调了500-1000元/吨。紧接着武钢、首钢、唐钢、沙钢等国内各大钢厂也相继上调了钢材产品的出厂价格。
缝纫机企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是钢材、生铁、外购件等金属材料,生产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局面加剧。且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使得中国缝制机械产品在服装企业面前的提价能力不强,多数缝机企业目前仍选择不涨价,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难度。
二、人民币升值压缩出口利润空间
我国出口的缝制机械技术含量较低,利润率不高,人民币的升值加大企业用工成本,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使缝机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得更低。
据海关统计,2007年1-10月我国出口工业用缝纫机共计206.5万台,价值3.9亿美元,出口的主要特点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而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1-10月,我国工业用缝纫机出口均价仅186.8美元/台,而同期的进口平均价格为1293美元/台,相当于同期出口均价的6倍左右。此外,国内关键零附件的配套能力不足,缝纫机针、旋梭等生产缝纫机的关键零部件,对精密度的要求非常高,国内生产此类部件的企业较少,大部分仍依赖进口。据统计,1-10月我国进口缝纫机针134.4万美元,增长1.6倍;进口旋梭415.4万美元,增长56.3%。虽然人民币升值对进口零配件较为有利,但在微薄利润现状下,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中国本土缝制机械企业来说,影响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