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的冷思考

        中企今日前车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的冷思考

      有学者将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潮’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圆被迫大幅升值后,日本企业的疯狂海外扩张行动模拟,并指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存在相当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中国重现日本当年泡沫经济破灭的景像。那么,中国企业目前的海外并购热潮与日本当年的海外扩张有何异同呢?我们的并购将步其后尘,还是以史为鉴,在方兴未艾的并购之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呢?

      作为本跨国并购系列报道的终结篇,本文将对是次日本大规模海外并购的原因、成败得失展开分析,为尚还稚嫩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圈点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广场协议掀日并购潮上世纪,日本产品冲击世界市场

      国际社会强烈要求日圆升值,日本在强大的压力下,被迫走上了漫长的升值之旅。1985年9月22日,由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的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总裁,在纽约广场饭店签订‘广场协议’。协议规定,美元兑主要货币在未来两年贬值30%,而日圆汇率快速由1美元兑240日圆升至120日圆。在随后的10年里,‘广场协议’使得日圆兑换美元的比率由250 1升至87 1,升值将近3倍。这一结果导致了日圆兑美元在两年间升值一倍,意味着从摩天大楼到高尔夫球场的所有美国资产以日圆计算的价值均缩水一半。

      同时,日本经济结构亦由商品输出开始转为资本输出,从而开启了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风潮,并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在1985年到1990年间,日本企业超过500亿日圆以上的海外并购案达到21起。到1990年更是达到高峰,当年国际并购的次数就有45次。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6年的22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顶峰时期1989年的675亿美元,这令日本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而在1986年到1991年的5年时间里,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4000亿美元。从三菱以8.4亿美元收购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权,到索尼以34.5亿美元收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再到加州海岸的小石滩高尔夫球场成为日本人的囊中物,这些如今还令人耳熟能详的收购行动,就是当年日本海外并购狂潮中的‘杰出作品’。正是这项满世界挥舞支票的大规模行动,为后人提供了颇多启示。

      日企成败参半 摆脱能源依赖深陷资产泡沫

      对当年日本海外并购的评价,在学界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日本企业跨国并购对像矛头直指美国企业。在经历了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奇迹后,日本企业开始逐步增加在美国的投资,以致一时间,美国人惊呼:整个美国都要被日本买走了。然而,事隔20多年,反思那次日本企业的并购浪潮,美国经济不仅没有一蹶不振,产业结构却实现了向高技术和服务性为主体的根本性转型。与此相对应,日本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则是损失惨重。仅在房地产业领域,由于大量的日本企业投资都是从在美国的日本银行获得贷款去购买不动产,到1993年,在美国的日本银行不动产贷款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总额中,近一半已经成为不良贷款。‘目前工商界对当年日本海外并购普遍评价不高,主要是因为日本当时购买了大量不动产,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严重贬值。’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康荣平指出。

      然而,人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除了少数几个失败的案例,日本的跨国并购大部分十分成功。在全球500强中,有1/4的企业与日资有关,日本海外资产的收益超过了日本国内的资产回报。海外并购让日本摆脱了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看来,‘日圆升值是日本走向强国的一个起点’。他表示,日圆升值造成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市场饱和,需求不足,但它使国家整体经济迈上新的台阶——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从最初的只有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到现在拥有资本优势。

      中日比较:全球经济格局变易,两国发展水平悬殊,中国不能照搬日本模式

      作为反对中国走日本跨国并购之路的学者,康荣平的观点非常明确,在他看来,目前中国与日本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截然不同,学习日本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康荣平认为,目前的中国与80年代日圆大升值时的情况不太一样。当时,日本的海外扩张是因日圆升值后,令到海外资产投资价值凸显。而现时中国海外扩张的热潮源自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即由于技术、产品方面的升级带来的压力。况且,尽管人民币升值了,也不会像日圆那样升值数倍,所以不会有资产大幅增值的效果。无独有偶,日本索尼公司前CEO出井伸之也曾经指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战略上不应模仿日本企业。因为日本国土狭小,国内市场容量极为有限,因此日本企业不得不从一开始就谋求国际化。而中国市场容量巨大,国内市场大有文章可做。

      因此,中国国际化的模式与日本注定应有本质不同。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巍对此亦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日本人采取海外并购的策略,通常较为谨慎务实。他们首先是在发达国家建厂,取得成功后再进行海外并购,而中国企业虽也有像海尔等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建厂,但鲜有成功的例子,因此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直接以并购海外企业的方法实施自己的国际化战略。

      此外,在日圆升值前,日本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的过渡期,GDP每年实现5%的增长,十年的高速发展期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和资本,不但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其劳动力成本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得企业有充裕的条件到海外寻找投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远不如当时的日本,在世界经济排名远低于当时的日本第二名的经济地位。加上现时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在核心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领域不具优势,很难像日本企业那样将核心技术转变为永久竞争力。因此,日本采取的扩张型海外收购模式的道路我们不能照搬。

       日企借鉴之一:避免不计风险盲目投资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既不缺资金,也不缺技术,那么,为何还有以失败而惨淡收场的跨国并购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日本企业的文化很难和并购企业的文化相融合,最后落个两败俱伤。此外,由于当时的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强势上升的状态,许多日本企业被暴涨的雄心冲昏了头脑,犯了严重的‘美国资产并购贪欲症’。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对美国企业发起了多为主动型的并购攻势,这与中国的‘温州炒房团’在各地买楼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王巍看来,导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务实性的规避短期风险的投资规划,也缺乏长远战略性考量的思维。首都外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表示,‘中国企业必须吸取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教训,看到跨国并购中的风险。一定要谨慎,进行严格、彻底的调查后,选好项目,再进行海外并购。不要像当年日本企业那样,在不熟悉当地市场和投资回报预测不准确的情况下,一窝蜂似地进行海外投资’。

      日本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执行董事佐治大丛认为,中国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是非常适合展开并购的。在日本需要经过十年时间纔能完成的跨国并购历史,在中国五年就可以完成。可以预见,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势头很快就可以追上日本,中国企业将迎来一个国际并购的黄金时代。

      日企借鉴之二: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日本企业在其高速成长中需要资源,及大量生产要素,得到了当时日本政府的全力支持。但是,在王巍看来,中国政府的支持是不到位的。它没有日本那样稳定的产业政策,有政府部门的专门人纔长期地、可持续地研究海外并购的问题。在中国,许多部委都在改革中取消了,不存在产业战略的研究和决策。

      高盛集团驻香港的董事胡祖六说,中国没有一个像日本的经济产业省(Ministry of Economics, Trade and Industry)那样的机构来统一协调。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自下而上发起的,公司在股东的压力下不得不寻求更大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海外并购多数是在大型国有企业中进行的原因。

      王巍认为,在现时环境下,中国政府完全可以做到研究、建立一些产业政策,按照全球化的标准更有效地提出一些可行外交措施,协助中海油这样的公司,做好跨国并购。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政策指导,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可能变成一个追求政绩、追求规模的竞赛。这将损害中国企业的名声,影响中国开放政策的效果。

      当然,中国的产业政策不会像当年日本的产业政策那样容易得到西方的谅解,因为日本同美国一样,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比较容易被接受。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中国产业政策,将会导致西方国家强烈的敌意。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政府更有责任推动商业外交,进行多方面的政策协调。

      日企借鉴之三:发挥港中介机构专业经验

      日本企业在并购前,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投资银行、战略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的背影闪现。如果中国企业想要成功进行海外收购,应该延聘一些有战略性眼光的中介服务机构,在他们的帮助下有的放矢地实施计划,提升并购效益。而这对于较为成熟的香港的中介机构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商机。

      香港的中介机构专纔具备独有的知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