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韩企逃逸与瑞士思维

        当部分韩国企业从青岛极端出逃时,或许它不会想到会触发中国如此强烈的反应与思考。而这一事件也绝非个案,它反映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环境变化的最直接感受。很快,珠三角也曝出台资企业撤离的消息,由此,人们对中国制造企业现状的反思开始步入深水区。外企尚可无奈之际选择一逃了之,中国企业却没有那么“洒脱”,留给他们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绝望地死亡,要么倔强地生存。落后的技术与低效的企业理应为市场所优胜劣汰,但是在产业升级的急剧变革中我们却希望能有更多的理性与轻重缓急。对于要生存的企业来说,转移与升级是企业二选一的选择题。要么下南洋、闯非洲,要么迁往中西部,然而避开了暂时的风暴,五年后或者十年后,这些地方的成本也会如现在一样,到那时再转向何方?除却权宜之计,自我升级方是长远之策。《当代经理人》对六届“成长百强”的五百余家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采访,并采访了瑞士商会、瑞士知名企业、瑞士企业研究专家以及瑞士经济促进署特命中国事务专员,为读者呈现中国成长企业现状及瑞士企业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企业的瓶颈突破   

      经过了十余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曾经所拥有的比较成本优势正在慢慢退去,而当初那些以此优势进入中国的加工型或者贸易型企业开始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文/于一   

      或许连世刚纤维也没有想到,自己在中国声名远播会是进入山东烟台7年后,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出名的方式,不是因为作为韩国企业在当地做到了何种高度,而是因其上演了“史上最牛的集体半夜大逃亡”——2008年1月12日,10余名韩国管理人员半夜丢下3000余名员工外逃,由此,轰动中韩两国的韩企逃逸问题开始占据媒体的显要位置。   

      其实,韩国企业从中国“非正常撤离”绝非是今年头一遭。据韩国驻青岛总领馆提供的数字,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擅自撤离”事件是从2003年开始的,之前并没有出现过。当年发生了21起,2004年有25家,2005年有30家,2006年有43家,2007年一下子上升到了87家,同比增长了1倍还多。分析显示,“擅自撤退”的韩国企业中首饰生产厂家最多,为63家,其余依次是服装厂33家、皮革厂28家、箱包厂14家、制鞋厂13家。   

      撤离的不仅仅是韩国企业,在珠三角地区,台资企业、港资企业也出现了“非正常撤离”。不少专家认为,这些撤离的企业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大多都是中小型企业,当中国进入产业换代时期时,优胜劣汰是必然的。   

      “非正常撤离”的背后   

      诚然,不论是韩企还是港资、台资企业撤离内地,也不论是劳动密集型抑或是其它类型的企业,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中国日渐升高的成本的行动反应。经过了十余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曾拥有的比较成本优势正在慢慢退去,而当初那些以此为优势进入中国的加工型或者贸易型企业开始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外资企业的非正常撤离只是对此的非正常反应,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外资企业尚能“一逃了之”,而本土企业却没有那么“幸运”。从2006年起,中国开始感受到反倾销的密集轰炸,纺织品、鞋类、打火机、蜡烛、玩具、农产品等等,中国制造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遭遇危机。外贸环境的急剧恶化,让国内以此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维艰,甚至出现了企业老板被逼自杀的极端事件。   

        瓶颈   

      人民币在人们的“预期”中完成“破7”,美元依然保持了“顽强”的贬值态势,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层影响已经显现(不少中国企业货发美国却发现客户已倒闭即是最好的证明),劳动力成本升高,高企的油价、连创新高的CPI,种种不利的因素好像在一夜之间碰头,让中国这些尚未为此做好心理准备的企业感受到“山雨欲来”的窒息。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的声音穿过百年的时空响彻在现在中国的天空,或许这也是如今无数中小型企业主痛苦思考的问题,虽然是那么的无奈。据统计,珠三角地区的鞋业企类已经有三分之一倒闭,温州等地的打火机企业也有40余家处于危机边缘。在曾经工厂林立的温州、苏杭等地,许多厂房已经破败,远没有了当初的熙攘与繁荣。商务部公布的2月份外贸额统计,中国进出口额出现了剧降。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3月数据,CPI再创新高,达到了8.3%。急剧的环境变化,让中国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的中小型企业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存危机,“路在何方?”的焦灼写在苦苦思索的中小企业脸上。   

      向南走?向西走?   

      死亡的路只有一条,生存的方式却可以选择。在这场自救中,有的企业选择了出走转移,有的企业选择了自我升级。   

      转移的路径已经有人在尝试,或下南洋,或转西部。许多下南洋的企业,将越南作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不仅是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在转移中国产能时也往往选择了越南。除了相似的经济体制、运作管理方式、文化习俗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无疑是他们考虑的重要选项,同时,经济发展程度差不多落后中国十年的越南,各个地方的招商引资力度也越来越大,优惠政策也成为进入越南的外资企业的考量因素。   

      不久前,《当代经理人》在越南采访时看到,许多越南地方政府都在推出各种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吸引资金,许多在越南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表示,由于国内已经很难拿到这么便宜的地,并且也很难再有这么优惠的税收政策,因此越南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不过,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这两年也在快速上升。《当代经理人》了解到,2007年越南的工人工资相比以前已经升高到了6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由于越南的法律,使得在越南的企业在支付加班工资上要比我国严格的多,一般都是日工资的三倍以上,而且罢工事情时有发生,相比于国内,这些隐性成本并不低。况且以越南现在工资水平的上涨速度,或许用不了十年,它们的劳动力成本将达到国内的水平,到那时不知道这些南下的企业又该转向何方呢?   

      相比于下南洋,或许很多人更愿意转西部。虽然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提出多年,而且政策措施也已经出台了若干,但是企业层面的实质性动作并不多。如今,在东部产业升级换代的压力下,许多企业不得不将转移西部提上议事日程,对于中国东中西部的梯次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据报道,鉴于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江西省一些地区已经派员到东莞、佛山等地进行招商引企,甚至四川省动员全省做好迎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准备。   

      升级   

      从长远看,产业转移只是产业角度的有效配置,从企业角度来说,实现从低级到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升级或许是最安全的生存之道。因为,对企业来说,即便现在躲过了落后产能淘汰的厄运,转移到了相对低成本的地区,可五年甚至十年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升级换代的今天将很可能是他们的明天,到那时再转向何处呢?   

      将产业做细,将产品做精,将品牌做强,将市场夯实,这才是企业在面临产业风险时的根基与资本。瑞士企业无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借鉴,众所周知瑞士以创新能力强而著称世界,而瑞士企业也以此在世界各国生根发芽乃至硕果累累,正是创新之道让他们无论大小,在世界各地都能够守住自己的一方地盘。精准的定位、四面出击式的营销、深耕细作的产品,让瑞士产品驰骋国际市场。它们的内功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修炼。

      一个韩国老板的轮回   

      从信一五皮革有限公司总裁,到信二六皮革有限公司总裁,韩启明“似乎”迫于无奈地不停轮回着,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信三七皮革以及信四八皮革的出现……   

        红岛市开始以优惠条件招商引资,一家韩国企业老板被当作大熊猫一样请进了红岛市蓝岛区招商引资办公室。双方的条件已经谈得差不多了,连厂区名字都差不多搞定了。喝了点酒的区长坐在桌子的一端,直言不讳地对谈判的代表说:“你帮我完成最后这三百万美金的投资额度,水电、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都好说。”   

      韩国老板非常痛快地伸出了合作的友谊之手:“No problem!”   

      双方互换名片,韩国老板名片的正反面赫然用中韩两国语写着:韩启明,信一五皮革有限公司总裁。   

      2007年1月1日   

      自这天起,红岛市各区、县最低工资标准统一调整为每月799元。韩国老板此前曾说,“如果有一天,红岛市的基本工资涨到800元了,我们就得撤到越南了。”不过,越南最近几年大规模调整工资,现在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了95美元左右(合人民币约600元)。   

      韩国老板没有撤走。   

      2007年8月1日   

      皮革出口加工企业都面临着订单减少、人工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恶劣环境。三年来,信一五皮革有限公司不断增加当地银行贷款,长期拖欠工人工资,对房租和供应商的货款也一拖再拖,甚至对客户的“负债”也增加到最大限度。   

      “3年来他们一直就在为逃跑做准备。”六个月后,其合作伙伴这样咬牙切齿地说。   

      2008年1月1日   

      从这天起,新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施,即现行企业所得税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开始统一,俗称“两税合一”。这对韩国老板来说,又不是一个好消息。   

      2008年1月24日 下午5:00   

      红岛市信一五皮革有限公司的工人们突然间感到一向严厉的韩老板出现了点变化。“要过年了,大家辛苦了一年。今天集体到黄龙大酒店聚餐,然后全体放假两天!”   

      老板的慷慨赢得了工人们的齐声欢呼。   

      2008年1月26日 深夜0:00   

      韩老板办公室的桌子上一片狼藉,名片散落了一地。名片的正反面,是中韩两国语写的:韩启明,信一五皮革有限公司总裁。   

      借着夜幕的掩护,韩老板偷偷地溜出自己的厂区,搭了辆事先联系好的不起眼的面包车,一路疾驰,赶到机场。3小时后,一架波音747客机拔地而起,飞往韩国釜山——韩老板的家乡。   

      2008年1月26日 早晨7:00   

      快乐总是短暂的。放假归来,早晨400多名工人前来上班时候,却发现一把大锁将厂门紧闭,焦急的原料供应商和工人一齐打探老板下落。   

      “原来是金蝉脱壳!”所有的人都如梦初醒,而后出离愤怒。   

      2008年1月26日 早晨8:00   

      红岛市西丽区有暇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室大门,被一群人敲得咣咣作响。这是因为韩启明老板半夜“撤退”的时候,“忘记”了几件很重要的事情——信一五皮革有限公司的400多名工人的总计500多万元的工资,以及厂房租金600万,原材料供货商700多万元,银行债务800万元……都“忘记”付款了。   

      从此,办事处领导们多了一项新工作,就是瞪大眼睛“盯”着剩下韩国企业的一举一动,以防“金蝉脱壳”的再次上演。   

      2008年2月4日 晚10:00   

      红岛市市长办公室的灯光还没有熄灭,他眉头紧锁地在房间内踱来踱去。   

      年关即将来临,警车呼啸而过,政府紧急筹措了百万巨资,做数千名中国工人的回家路费,同时平息他们愤怒的眼神。   

      2008年4月1日 早晨8:00   

      韩企集体逃逸的风波已经在全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地球财经》的记者来到信一五皮革有限公司厂区做实地采访和考察时,发现了一片萧瑟的景象:厂区的大门口,厂房招牌已经不知去向,工厂内一栋4层1600平方米的厂房空空荡荡,车间徒有四壁,像被台风扫过一样。   

      2008年4月30日 中午12:00   

      又一个内陆城市——瀛洲开出了优惠条件招商引资,一家韩国企业老板被当作大熊猫一样请进了瀛洲市英沟区招商引资办公室。双方的条件已经谈得差不多,连厂区名字都差不多搞定了。喝了点酒的区长坐在桌子的一端,直言不讳地对谈判的代表说:“你帮我完成最后这四百万美金的投资额度,水电、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都好说。”   

      韩国老板非常痛快的伸出了合作的友谊之手:“No problem!”   

      双方互换名片,韩国老板名片的正反面赫然用中韩两国语写着:韩启明,信二六皮革有限公司总裁。

      地狱在左,天堂在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夕阳的余晖正从仓库的窗子里照进来,散射在一个人的身体上——僵硬的、吊在半空中的身体上。结清了工人工资后,南方省海滨市达达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洪舒璋选择在工厂仓库里,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两个小时后,当工人们再次看到老板的时候,他已经死去多时。   

      与此同时,在南方省南山市的一座高达250米的写字楼的顶层,亚亚电子元器厂董事长熊健绪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10年前自己工厂的战略迁移时,他一脸的庆幸和后怕——“如果不是那次成功迁移,我现在可能都会要被逼上吊了。”   

[1] [2] [3] 
  • 相关阅读
    1. 协会调研宁波、东阳、吴江三地零部件骨干企业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4%
      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数据:第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量环比下降
      常州智谷获评天宁经济开发区三新经济“三星企业”
      前7月纺织服装外贸详解出炉,“后疫情”时代几件大事须早作准备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