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线迹的形成原理
(一)单线链式线迹的形成原理
单线链式线迹是由一根缝线自身往复循环穿套而成的链条状线迹。它的形成是由带线机针的上下往复运动和不带线的旋转线钩的转动运动配合实现的,图3—13所示为线迹形成过程。
(1)机针穿刺缝料,运动至最低位置回升时形成线环,线环随即被逆时针旋转的旋转钩钩住(图3-13(a))。
(2)机针上升退出缝料,旋转钩拉长并扩大线环,在线环滑至中部,送布牙上升,开始推送缝料(图3—13(b))。
(3)送布牙推送一个针距,机针二次穿刺缝料,此时旋转钩转过180°(图3-13(c))。
(4)机针再次从最低位置回升开始形成线环,旋转钩继续运动,准备再次钩取直针线环(图3—13(d))。
(5)旋转钩转过360°时,第二次钩入线环并拉长扩大线环,使新线环穿入旧线环(图3—13(e))。
(6)旋转钩继续运动,旧线环从旋转钩上滑脱并套在被钩住的新线环上(图3—13(f)),此时挑线杆上升收紧旧线环,完成单线链式线迹的一个单元。如此周而复始就形成了连续的单线链式线迹。
图3-13 单线链式线迹形成过程 1-直针 2-旋转线钩 3-送布牙 4-压脚
(二)手缝线迹的形成原理
(1)机针被固定在针杆上,用左、右弯针将缝线钩住,送布动作,机针下降(图3—14所示)。
(2)机针穿过面料进入下针杆,右弯针返回原位(图3—15所示)。
(3)针杆从最低点刚上升的时候,下弯针针尖钩进针线所形成的线环(图3—16所示)。
(4)此时下弯针向右,左弯针向上,将前一针刺入面料下的缝线拉出的同时送布动作,向前移动一个针迹(图3-17所示)。
(5)机针上升刺穿面料,下弯针将缝线向下拉出(图3—18所示)。
(6)机针上升刺穿面料,上针杆夹住机针面线脱离下弯针,接着上面的左右弯针开始钩面线,又重复循环周期的第一个动作(图3—19所示)。
(三)锁式线迹的形成原理
1.图3-20为摆梭与机针配合实现锁式线迹的过程。
(1)图3-20(a)所示,机针引导面线穿刺缝料运动到下死点位置后回升,由于缝料对机针浅槽一侧缝线的摩擦,面线不能顺利随机针上升,被滞留在缝料下方,在机针回升2-2.5mm时,滞留的面线形成最佳形态的线环,并随即被向右转动的摆梭梭尖钩住,线环被扩大,从摆梭与摆梭托的间隙中滑入梭尖根部。
(2)摆梭继续向右转动,梭根推动线环绕过摆梭并接近摆梭的下回转点(图3-20(b))。
图3-20 摆梭形成锁式线迹过程
(3)挑线杆向上运动,拉动线环从摆梭翼上脱出,套住底线,与此同时摆梭反转,摆梭托与摆梭在上方出现间隙,挑线杆将面线和被套住的底线从此间隙抽出,线迹开始收紧(图3—20(c))。随后摆梭返回到起始位置,挑线杆收紧线迹,使交织点位于缝料中央,送布牙推送缝料完成一个针距。
2.图3-21为旋梭与机针配合实现锁式线迹的过程。
(1)图3-21(a)所示,机针引导面线穿刺缝料,运动到最低位置后回升约2mm时,形成最佳形态的线环,此时旋梭梭尖钩住线环并扩大线环。
(2)图3—21(b)所示,机针上升,旋梭继续旋转扩大线环,挑线杆向下运动为梭机构扩大线环提供所需要的面线。
(3)图3-21(c)、图3—21(d)所示,当梭尖把线环拉过梭轴中心时,挑线杆迅速上升拉动面线,使线环从旋梭上滑落并与底线交织。
图3-21 旋梭形成锁式线迹原理图
1-旋梭 2-直针 3-夹线器 4-挑线杆 5-线轴 6-送布牙 7-梭尖
(4)图3-21(e)所示,机针上升至最高点二次下降,挑线杆继续上升抽紧线迹,使底、面线交织在缝料中央,送布牙推送缝料完成一个针距,期间旋梭正在转第二圈(空转),大约在机针重返最低位置时转完第二圈。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