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珠三角升级两翼大发展
发达地区经验和已有事实证明:区域品牌是带不走的,腾出笼子才能迎来更好的“金丝雀”
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广大干部必须充分认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 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汪洋
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地把做好“双转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广东省省长 黄华华
“广东制造”曾是一张享誉全球的名片。这张名片的过去,写的是“产业加工”,佛山、东莞、中山、深圳各地,村村有厂,多如牛毛。
可是,在全球经济越走越快的步伐下,这些小厂十分吃力,承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民工荒”、土地紧张以及汇率变化的冲击。
如今,这张泛黄的名片已经要改写———产业转移,腾笼换鸟,升格“广东创造”。
产业转移要不要?广东金字招牌背后压力重重
土地与能源制约珠三角发展
经济总量是广东的“金字招牌”。然而,这块招牌背后却是压力重重: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明显低于全省人均GDP12.5%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同期全国人均收入增长水平;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及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市;
数据调查显示,占据珠三角重要位置的“三来一补”企业,已经进入发展的拐点———过于密集的劳动型企业严重依赖出口,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多,以至于经济发展严重受制于国际贸易市场环境,面临着更多的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并且受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相对较大;另一边厢,经过30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三角地区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能源需求量增大且自身能源匮乏,主要依赖外部输入,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高的冲击下,区域内能源紧张,生产成本上升,制约经济发展。
“政府这次下那么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双转移’,跟珠三角发展到现今阶段有关。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已经变成‘两高一资一低’———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分析,“30年来的发展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地步,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产业转移怎么移?改变粗放模式投入产业升级
转到山区两翼腾出发展空间
正如李惠武所讲,珠三角地区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面临重大挑战,环境与资源能源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瓶颈”处处可见。
“产业转移也是广东本身发展的需要。”李惠武指出,“广东从承接港澳制造工厂起家,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之后虽已作调整,但是珠三角开放力度大,空间不足,把过于密集的产能转移出去,是提高发展后劲的需要。”
从过于简单的“前店后厂”到人口密集的产业群,珠三角需要洗尽铅华,改变粗放的经济模式,投入到自主发展、具有核心创造力的产业升级中。
从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而言,企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山区发展,也有利于珠三角经济中心对外扩散、展现辐射能力。
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最大的问题,珠江三角经济发达,但是山区和东西两翼比较滞后,珠江三角的GDP总量是山区的5倍左右,是东西两翼的4倍左右,不平衡性很明显。无论在资金、技术、产业还是人才,珠三角都可以转移到远离经济中心的东西两翼以及北部山区。
产业转移好不好?深圳宝安区已经从中尝到甜头
转出24亿,引来产值300亿
谁都明白加快产业转移升级的长远利好,但真正实践起来,珠三角不得不面临一定的“阵痛”。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了实话:“坦率地说,目前产业转移压力、阻力很大。很多老板不愿转移,当地村镇也不愿意,担心企业转出去以后,出租屋和厂房没人租。比如东莞有一个镇,户籍人口才3万人,而镇上一个贴牌生产‘耐克’的台湾鞋厂,实际用工就有10万人,一年能给该镇带来5000万元的利润。如果把这个鞋厂转移出去,当地的担忧很大……”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