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后 珠三角制塑厂转型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要求从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同时禁止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零售场所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本报记者实地采访了塑料袋的消费大户和全国最早规模生产塑料袋的珠三角地区,众多企业正面临转型阵痛,国内最大的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漯河华强塑胶有限公司已宣布解散,并宣布退出塑料袋制造行业。而目前可以取代塑料袋的无纺布,则成了投资热门,但也不乏隐忧。
据国外经验,推行有偿使用制度将使塑料购物袋的总体使用量减少2/3左右。专家分析认为,此次“限塑令”的颁布实施,将使国内一半左右的生产企业受到直接影响;同时随着环保门槛的不断提高,整个塑料包装行业将加速“洗牌”。
近几日,广州市恒丰塑料包装厂林老板正忙着张罗联系采购生产无纺布袋的相关设备。“估计至少得重新投入80万元来购买这些设备。这对我们工厂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但大势所趋,不转型已不可能了。”
未来两三年内,珠三角塑料制品行业面临全面转型,半数超薄胶袋厂濒临破产,塑料袋产量减少,环保袋增产成主流。
广州市环保部门的一份调查分析显示,市民到超市消费100元,上海人平均拿走4个购物袋,北京人平均拿走4.5个购物袋,而广州人则要拿走5个购物袋。广州市每天产生的塑料购物袋垃圾近2000万个,相当于每人每天“制造”了两个“胶袋垃圾”,一年产生的购物袋垃圾近70亿个,成为“白色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据记者了解,广州乃至广东地区不但是塑料购物袋的消费大户,也是全国最早实施塑料袋等塑料制品规模生产的地区。广东省拥有100个工人以上的大型塑料制品厂,数目都在1000家以上,那些专门制造超薄塑料袋的小厂更是不计其数。全国塑料加工制品厂家有6万多家,广东估计就有近万家,其中很多制造超薄塑料袋的企业投资规模小。
“真正受冲击的是小企业,它们将逐步被淘汰。但对整个塑料袋生产行业来说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限塑令’将给上规模的塑料袋企业一个占领新市场的机会。”中国加工工业协会的相关人士指出。
6月1日,“限塑令”第一日,记者在位于广州市车陂路的卜蜂莲花超市入口处看到,已有工作人员专门摆台销售无纺布环保袋。像卜蜂莲花这样开始力推无纺布袋的超市在广州已占主流。
6月2日,在广州市新塘镇某工业区一家塑料包装厂里,记者见到的则是另一种情景——不到200平方米的车间里,原料堆在一角,一台吹塑机已停止运转,几个工人无所事事地在办公室里或玩牌或下棋。
“老板已没露面好久了,如果不是工资还没拿到手,我早就想走了,估计老板已放弃这个厂了。”这家工厂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私下对记者表示。
很明显,“限塑令”的威力已对上述这样的专业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型厂家显现出来。
广州市恒丰塑料包装厂同样受到冲击。“以前超薄塑料袋占到我们工厂的销售额的10%左右,直接影响并不算太大,但是间接影响却很大,因为以前那些做超薄塑料袋的厂家现在面临着转型,转而去生产加厚的塑料袋或无纺布袋,与我们现在的主力生产形成了面对面的竞争。”该厂林老板表示,以前很忙,经常加班,现在都没有了,从去年底行情就急转直下,现在估计已经减产20%了。
据了解,为了将这10%的生产量慢慢向无纺布袋和可降解袋转型,估计恒丰塑料包装厂至少得全新投入80万元来购买这些设备。这对他们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记者同时了解到,除了“限塑令”,原材料的上涨、缺工等均对塑料包装制品行业影响也很大。“这个行业的利润率大概在10%,处在比较低的水平,而近年来原材料上涨过快,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这些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这次的打击更是让生存空间没有了。现在据我所知,小厂都在找出路。”林老板告诉记者。
据悉,由于超薄塑料袋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及设备都比较简单,使用的原料是回收加工的塑料袋,前期的投资额也仅仅是几万块甚至几千元,因此,专门生产塑料袋的大型企业并不多见,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此次“限塑令”的下发,受到冲击最大的也就是这些小厂家。
当然,不光是小厂家,一些大型厂家同样受到影响,6月2日,本报记者致电广州白云区新市一家大型主要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的工厂李厂长,李厂长在接到记者电话后很不耐烦地挂掉电话,“想到这事就烦,不想谈。”
而相对规模较大的广州丰达胶袋印刷有限公司赖荣告诉记者,这些“限塑令”对他们同样有些影响,但并不大。“我们的袋子进入超市的比例只有15%至20%左右。现在对超薄的有限制,我们就生产加厚点的或者生产无纺布的,转型对我们来说难度不大,只是引进一些设备。”
而规模同样不小的广州宏图塑料袋有限公司也表示,“我们主要生产的是服装等大袋,以出口为主,很少做超薄的产品。”该厂何先生告诉记者。
国内最大塑料袋企业华强塑胶再生记
“我们不叫华强了,现在的名字是惠强。”6月2日,记者拨通河南省遂平县华强塑胶有限公司的电话后,一位工作人员如是应答。
4个月前,作为中国塑料购物袋行业龙头企业的华强塑胶突然宣布停业转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一种公开的说法是其所生产购物袋90%均在国家禁令范围之内。
如今,位于遂平的华强塑胶正欲借“惠强”之名重生。“我们正在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塑料袋。”上述工作人员说。
突然停产
事实上,在华强塑胶旗下,除了遂平华强,还有一家位于漯河的企业,即漯河华强。两家企业都是由广州市南强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南强)在河南投资的企业,主要生产塑料包装袋,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部分省市达到70%。
公开的信息显示,上述两家企业共有员工约2万人,年产量25万吨,年产值22亿元,其规模已连续11年居本行业全国之首。
今年2月1日,遂平华强与漯河华强同时宣布停产清算。
“老板不想干这行了。”华强的几位工作人员都向记者说。而让华强的老板陈殿成心生退意的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当时,针对停业原因,华强方面的说法就是“国家政策调整,企业决定解散”。此处的“国家政策”即指将于今年6月1日实行的“限塑令”。
1月8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且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按照“限塑令”,华强产品有70%以上(有数据显示为90%)属于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超薄塑料袋。同时,按照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预计,中国实施以上政策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华强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相关人士指出,在华强,10年及以上工龄的员工不在少数,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2000多名员工将成为华强的永久员工,仅此一项,华强每年将要多支出上千万元的费用。
此外,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年届70的陈殿成的身体状况,均成为其最终选择撒手的原因。
遂平县中小企业服务局局长徐俊彦曾透露,虽然华强公司效益一直不错,但是2007年也出现了几百万元的亏损情况,可能和原材料涨价有关。
转型重生
4月18日,一家名为惠强塑业的公司开业。当时,公司举办了盛大的庆典仪式,遂平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悉数到场。
惠强塑业的前身正是遂平华强。据了解,自1995年该厂以来,遂平华强已成为遂平县当地财政支柱企业,并解决了大量就业。当地政府不愿该公司就此关门,于是多次前往广东华强塑胶总部协调,希望能够留下工厂。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