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惩罚:全球通涨的发生、传导和治理
当前,国际市场上以农产品、能源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的硝烟开始弥漫。世界经济已经偏离了高增长、低通涨的轨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通涨风险。
“通货”的膨胀必然带来“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历久弥新”。从奥地利学派到马克思主义,从供给学派到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货币银行学派到理性预期学派,理论上争论不休,实践中各执一词。何谓通货膨胀?比较公认的含义是“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的上涨”(维基百科:Inflation is a rise in the general level of prices over time)。通涨的原因既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也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引起的。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很难说其中一面就是硬币本身。不过,货币主义学派强调,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供给决定,如弗里德曼就认为“在今天的世界里,通货膨胀就是一种印钞机现象”。而凯恩斯主义学派则认为,真实需求比货币供给更重要。实际上,这样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再下去一百年恐怕也很难争论出个结果。你选择哪一个学派的主张来解释现实完全取决于你在价值观上更倾向于谁,与理论的正确与否无关。
几乎没有人比米尔顿·弗里德曼更坚持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在他看来,通货膨胀是在货币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的增加的时候发生的,每单位产量的货币数量增加的越快,通货膨胀率越高。从弗老的观点引申开来,如果单位产量增加速度下降,而货币数量仍然在增加或者维持不变,通货膨胀仍然会发生。但弗老认为产量的减少只是一次性影响(one-for-all effect),货币数量的作用是主要作用,产量的作用是次要作用。比如,同样是面临石油危机的冲击,更依赖石油进口的德国和日本在降低通货膨胀方面却比美国和英国做的更好。
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一次通货膨胀不是伴随着货币数量的快速增长,也没有哪一次货币数量的快速增长不产生大致相等的通货膨胀率。尽管这两者有时间上的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中间存在时滞,但货币数量的快速增长始终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动因,即“通货”的膨胀必然带来“通货膨胀”。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