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因人民币升值巨亏 汇率风险预警亟待建立
多数出口企业因人民币升值蒙受损失
汇率风险预警机制亟待建立
开篇语
一场全面促进外贸进出口的战役正在中山打响。5月28日,中山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工作会议,加紧制定《中山市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三资”企业工作方案》和《中山市加工贸易企业银行保证金台账担保工作方案》。仅仅4天之后,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根楷再次召集市外经贸局、中山海关等部门,要求确保完成今年外经贸出口任务。 密集的政策措施和会议清晰地发出信号:在面临对外贸进出口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中山市各级部门和企业正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确保外向型经济安全运行。
那么,外贸企业目前面临的具体困难有哪些?他们有何诉求和期盼?破解种种不利因素的路径又在何方?本报将从本期开始推出系列调查性报道“外贸经济突围策”,连续8期从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应对贸易壁垒、开拓内销市场、推动产品升级、企业如何走出去等八大方面逐一调查分析,提出破解之道。
3日早盘,人民币兑美元高开77点,突破6.93关口,创汇改以来新高,为年初以来第40次创新高。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出口企业应采取哪些技术方法进行“自救”,从而规避汇率风险;能否建立一套对汇率风险的发生能够提前发生警报的经济金融指标的预警机制,对出口企业的接单报价进行指导,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急需。
调查
不少企业首季损失巨大
“人民币汇率调整,导致出口汇率损失增大。”在日前召开的全市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工作会议上,格兰仕(中山)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介绍了他们遇到的困难。为解决汇率上涨带来的压力,该公司在第二季度制定了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计划,使得新的外贸报价既充分考虑了汇率上涨,又比较贴近客户预期,保持了较强的价格竞争力。但是单个企业的力量总是有限,无法完全规避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为此,该公司表示,希望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外贸配套系统,如银行收汇、建立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变化预测信息沟通机制等。
“今年第一季度,因人民币升值而给我们公司带来的损失已经超过200万元人民币,而目前我们还有不少产品已经出货但还没有结算,如果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损失还会增多。”三乡某大型家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了4.16%,给公司利润带来巨大的损失,“也就是说,我们的货款因为结算周期内汇率的变化,总资金已经缩水4.16%。”
另外,以中山出口重点行业纺织服装行业为例,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不仅导致纺织服装行业人力成本优势减弱、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甚至难以为继。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受损程度不一,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和6.18%,可见,汇率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侵吞是“致命”的。而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众多出口企业,包括中山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广东祥兴制衣集团有限公司、新生活家木业制品(中山)有限公司等,都反映自汇改以来,企业因人民币不断升值蒙受重大损失,而尤以去年至今为甚。建立起规避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帮助企业把握人民币对不同外币汇率变动的方向和速度,在合同期限、结算币种、汇率风险的转移和规避等方面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和专业的指导,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紧迫课题。
应对
通过预警或可防范风险
汇率风险已让众多出口企业蒙受重大损失,那么汇率风险究竟是如何形成,出口企业呼声较高的汇率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又该以何种形式建立,它可以给予企业哪些方面的信息预警帮助呢?对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梁士伦教授认为,汇率的变化受国际市场变化、国际收支、国内外经济形势乃至政治形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此的研究和预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非单个企业的能力所能达到。因此,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研究机构与人员、政府相关部门、银行、海关商检、进出口企业共同研究与关注。
梁士伦教授认为,政府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就汇率变化对中山主要出口行业的影响的研究与分析,及时向企业发布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汇率以及进出口动态的信息,向企业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各相关行业协会、商会要加强协商沟通,尤其是要建立起出口报价协商机制,增强对外出口的协商议价能力;对于银行来说可通过提供出口押汇、出口票据贴现、福费廷等贸易融资和即期结汇服务,使企业能够用未来国外货款偿还到期贷款得到即期结汇服务从而锁定汇率风险,锁定出口收益。
对于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某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服务本地域产业的预警机制,必须紧紧围绕中山的特色产业展开,这样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预警服务,如一些生产淡旺季明显的产业,就要加强该产业生产旺季的相关预警服务。作为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对金融货币政策了解较为透彻的优势,帮助企业做好信息预警服务。
但三乡某家具企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预警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及时避险,但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得到预警信息之后,合作方是否愿意共同承担可预期的风险呢?根据我们的经验,90%的客户并不愿意分担我们的风险。”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