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巧手主妇缝衣纳鞋

     “从前做得最多的是卡其布对襟衣,原色布料包纽扣;后来时兴了一阵碎花棉罩衣,的确凉、涤纶、涤卡等料子更后些时候才有。”日前,记者走访几位亲历30年变迁的普通百姓,回顾过去的生活和穿衣打扮时,教师出身的李老师如此说。

        六十岁出头的李老师退休后跟女儿来了珠海。她告诉记者,在物质生活不很丰富的七、八十年代,为了省钱,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做。刚开始也不会,跟着邻居、同事慢慢学,后来就越做越好了。像缝衣服、纳鞋底等,都是那时学会的。那时住在单位家属大院,邻里相处融洽。每到夜晚,主妇们聚在院子里织毛衣,纳鞋底,家长里短,很快活。可惜,这已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

        李老师可以算得上巧手主妇。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帮外孙女缝个肚兜什么的,贪个好玩。她说,过去的主妇动手缝衣服可是为了省钱。工资低,主妇就得学会精打细算,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要想着点。李老师说,家里几个孩子,一身新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回忆起从前的生活,老人很有感慨。那时一家人的衣服由她自己动手缝制。没有缝纫机的年代还必须一针一线熬夜完成。后来条件好转,买了蝴蝶牌缝纫机,缝衣速度快多了。那时候,一家人生活紧巴巴的,只有过年才有机会添新衣。孩子们长得快,裁剪时特地将衣服做大一些。布料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厚实、耐磨的为首选。因为一件衣服,往往是几个孩子轮着穿。大女儿的花衣裳用深色染料自己动手染一染,小子们就可以穿了。“那个时代的人一般有好几个孩子,一套衣服老大先穿,缝缝补补后再给弟妹穿,穿到烂为止。”

        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人清楚记得,物资紧缺的年代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粮票、油票、布票,五花八门。那时,大家工资都不高,管了吃管不了穿,加上布票定量,想穿得精神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时,人们的衣着穿戴以艰苦朴素为荣,其实供应紧张,不朴素都很难。”樊阿姨说。布票有限,置办新衣裳大多在过年时候,因此,孩子们非常盼望过年。樊阿姨说,每年离过年还有个把月,就买来小花布、卡其布,准备裁剪。开始不是很会,拆了旧衣服,照葫芦画瓢,四圈放大,缝制过年新衣。白天上班,晚上踩缝纫机直到深夜。一家人的简单衣服大多这样缝出来的。

        有时,大人一年中也会添置一两件好点的“料子”衣服,撑个门面。料子贵,自己不敢裁剪,一般会送去裁缝店加工。一件衣服工钱2元多。樊阿姨说,大约在1983年,有一次单位发“劳保”,每人发了一段毛料,够缝制衣服、裤子一套。当时全毛的衣料很贵重的,一般老百姓哪里舍得穿。自己也难免俗,硬是找熟人拿到国营的商店退了。退得80多元,再添了十几元,购置了一台单缸的洗衣机。这在当时也算购置了“家庭一大件”,很是了得。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各地开始陆续取消票券限制。1983年,延续几十年的布票取消。从此,服装改革的呼声日高。

        ●80年代,西服男装升温最快。1984年,照相馆橱窗可见“出租西服”的牌子,迎合人们喜欢穿西服照相的爱好。

        ●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红遍大江南北。电影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大丰棉纺厂的乡下女工阿香,托卖服装的个体户买来漂亮的红绸裙穿在身上,以此抗拒女工们称她“乡下人”的讥笑。这年红裙子流行起来。

        ●同年,男士流行西装,年轻的女性则青睐红裙子。有人比喻,如果当年也流行生日许愿,年轻女性“生日愿望”之一大概就是拥有一件红裙子。

        ●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霹雳舞》上映,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成为街头时尚。田壮壮的电影《摇滚青年》对这段日子有真实记录。

        ●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度引领风骚的还有喇叭裤、蛤蟆镜、长头发。

        ●20世纪90年代,文化衫、蝙蝠衫、健美裤掀起一阵热浪。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