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晋江鞋业的发展及成本压力

         中国晋江,是我国四大鞋都之一。晋江鞋业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晋江企业依靠几把锤子、几把剪刀、几台缝纫机起步,从事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的珠拖鞋、硫化鞋生产,企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晋江制鞋业开始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装备,走增资扩股、规模扩张之路。那时,受市场变化影响,晋江很多企业为国外企业贴牌生产,赚取微薄的利润。但从仿造加工到贴牌生产,产业向前迈进一步。

         随着大规模的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晋江制鞋技术装备水平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居全国领先地位,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准、产品质量能满足一些国际品牌的需求,陆续有不少厂商取得为国际品牌做OEM(贴牌加工)的资格。此时外单迅速增加,许多晋江制鞋企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晋江先后涌现出几十个国家级品牌,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品牌集中地,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迄今为止,运动鞋企业夺得中国驰名商标19枚、中国名牌9个和国家免检产品54个,国字号品牌占全国同行业一半以上。2001年3月19日,晋江被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4家机构联合命名为“中国鞋都”。

         然而晋江制鞋企业多属中小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相互竞争激烈,不易协调。从企业规模上看,拥有职工人数在100~400人的企业占整个企业总数的68.29%,不足100人的占19.5%,400人以上的占12.20%.如果我们将晋江的制鞋业进行细分,那么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OEM型、品牌经营型、两者兼备型。

      晋江现知名及大型制鞋企业在经营前期大都做过OEM加工商,也正是看清了OEM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及阻力,而且受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制鞋产业链转移等因素,订单急剧减少。因此,在90年代中期晋江制鞋企业开始逐步向品牌化过度,自有掌握销售渠道及进行品牌化改革,将原有的生产能力转化为品牌经营的基础;利用加工产生的利润来贴补品牌化动作,开始形成两条腿走路,减少市场及经营上带来的风险,这也就形成了“品牌&加工”两者兼备型的企业。

        晋江现有鞋类出口企业445家,2005年出口鞋类5.5亿双,1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和29%,出口量、货值均占全国7%。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量占出口总量39%;二是国际市场多元化,产品远销164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出口品种多样化,不断开发功能性鞋和专业运动鞋;四是产业集群进一步集聚,形成从产品设计、鞋材供应到加工生产的产业链,拥有集鞋材批发零售、储运、鞋机展销为一体的全国三大原辅材料市场之一;五是应对国外技术壁垒能力提高,以国家鞋类检测中心为依托,形成“报检、检验、检测、监管、放行”五位一体的出口鞋类检验监管模式。

         鞋业发展还带动了区域鞋材市场的繁荣。晋江鞋业重镇陈埭形成了长达数公里的“鞋材一条街”,集鞋业原辅材料批发、零售和鞋机展销等为一体,吸引了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入市经营,年交易额超20亿元。目前,一个总投资1.85亿元的陈埭鞋材商贸市场在加快建设中。


         近来,“劳工慌”、“电慌”和“油慌”,加上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制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在多种因素催使下,许多鞋企被逼经历了转型升级的阵痛,而2008年以来“银根紧缩”政策,更是把许多晋江制鞋企业逼到了存亡关头。

        目前晋江鞋业企业正处在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既要顺应国家政策的改变,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难题。在这个时候,上市融资、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增加企业的收益,成为企业寻求发展的比较有效途径,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则无法通过这些途径来实现,而传统的银行借贷和民间融资,更无法满足大部分企业的需要,其前景非常严峻。“资金和实力,魄力和速度”,此时正考验着数千家的晋江鞋业企业,更成为企业成王败寇的关键。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