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限塑令”挑战垃圾袋装化
“限塑令”实施近一个月了,当多数人已渐渐适应了自己携带环保袋、菜筐和各种布袋去超市、商场、菜市场买东西时,“限塑令”与 “垃圾袋装化”之间的碰撞与矛盾却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不少市民向本报反映,“限塑令”实施之后,超市和商场都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了,一些农贸市场也在逐渐减少免费塑料袋的使用,市民家用垃圾袋只能靠“吃老本”,而等“库存”的袋子用完,家里就再没有装垃圾的袋子了。还有的居民干脆动起了脑筋,利用家里的废报纸、塑料桶和旧饮料箱子自己做起了简易垃圾桶,以应对“库存不足”问题。
昨日下午,记者兵分几路到居民小区、环卫部门、超市和物业公司进行一系列调查,亲身体验“限塑令”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限塑”改变生活】
生活垃圾直接倒入垃圾箱
“限塑令”实施之后,65岁的崔大爷和家人在日常饮食上发生了一些变化,饭菜尽量一顿吃完,少吃稀、多吃干,剩下的汤水都处理干净。崔大爷半开玩笑地说:“塑料袋要花钱了,我号召全家都要省着点用了。”
他告诉记者,现在家里扔垃圾又改成以前那样直接放在垃圾桶里,然后倒到外面垃圾箱。这样其实也挺好的,就是有时候剩饭剩菜、鱼刺骨头这类垃圾没有塑料袋还真的挺难办。“如果没有剩菜等垃圾,塑料袋也能多用几次了。”他说。“限用塑料袋我举双手赞成,但是装垃圾的袋子缺了,生活确实不太方便。”沈阳市和平区南六经街64岁的居民温雅民也觉得垃圾袋紧缺了。
温阿姨说着从家里的菜筐中翻出十来个已经皱巴巴的塑料袋儿,然后仔细地把每个袋子捋平。“这不,我家里还攒了十几个塑料袋,用完了就得自己花钱买袋子了。国家政策咱得支持,自己不方便点也问题不大。”她说。
旧油桶旧纸盒改装垃圾箱
采访中,居民开动脑筋应对“限塑令”的办法也真是不少。
同住南六经街的叶义华,在5月份时就利用休息时间用缝纫机把家里的废布料缝制成小布兜,做好的小布兜,叶义华还送给亲戚朋友,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意识。“现在我们家倒垃圾有塑料袋时就把袋套在垃圾桶上,没有袋就直接用桶,就像前几年一样,用桶倒垃圾虽然上下楼麻烦点,但保护环境,完事用水涮一涮就好了,没什么不方便的。”她说。
在和平区六纬路社区,60多岁的张颖阿姨展示着她新学的“报纸巧折垃圾袋”。把两张报纸交替着折叠在一块,平铺在垃圾桶内壁上。等报纸桶装满垃圾之后,多余的部分往上一拉就变成了把手,直接可以扔进外面的垃圾箱。张颖介绍自己的创意时很得意。
报纸折叠在垃圾桶里可以每天一换,但是这种办法应对滴水的垃圾就不那么好用了,所以还有人把家里的旧油桶和旧纸箱子利用起来,装上垃圾。
能回收的垃圾都不随手扔了
45岁的吴汉声说,“限塑令”之后他和家人都特别注意垃圾的处理,一些没有必要扔的东西,比如一片片的废纸或商品包装盒都不往塑料袋里放了,不仅节省了垃圾袋的空间,而且可以把这些能回收利用的小东西积攒起来卖钱,一举两得。“环保就是一种习惯”,吴汉声一边回忆一边说:“上世纪70年代那会儿每家每户的垃圾还都是用垃圾桶或撮子装的,没人觉得那是一种负担。虽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了,但倒垃圾的时间还是能挤出来的。”他还建议说:“平时退休在家的人就可以用垃圾桶或纸箱装垃圾,一天倒一次就当锻炼身体了。”
【“限塑”影响环卫】
袋装垃圾减少散堆垃圾增多
“限塑令”实施后,环卫工人的感受可以用一句“痛并快乐着”来总结。说痛,是因为散装垃圾越来越多、清理起来比较困难;说快乐,是因为漫天飞的垃圾袋儿少了,遇到大风天,不用追着袋子满街跑了。
秦宝华是沈阳市沈河区的一线环卫工人,每天凌晨3时便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昨日下午,在沈河区杏林街附近,秦宝华趁着清扫的间歇和记者聊了起来。“国家没限制用塑料袋之前,早晨到小区里收垃圾,就能看到不少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用塑料袋当垃圾袋的人还不少,不过现在有人开始用大筐或是桶倒垃圾了。”秦宝华说。
秦宝华用手指了指每天骑着的收垃圾的小车又说,“我负责迎新社区的垃圾清理,以前收的垃圾基本上都是一个袋一个袋的,一清早就能装两三车,这几天我发现小区散放的垃圾越来越多了,袋装垃圾比以前见少。”站在一旁的同事郑凤鸣也赞同秦宝华的观点,郑凤鸣还说,“虽然散倒垃圾多了,我们清扫费点事儿,但还是要比塑料袋到处都是强!”“有一次我清扫马路时路边有一个塑料袋,刚想把它扫起来,一阵风把它吹得满街跑,我追着它到了马路中间,一辆面包车飞快地从我身边擦过,吓出我一身冷汗,你说要是为了一个塑料袋出点意外,多不值得。”
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环卫处办公室主任李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限塑令’实施一个月已经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各个生活领域的影响肯定会更明显。”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