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十载 全球性通膨卷土重来
1970年代的梦魇--通膨,在天价石油的引领下,又卷土重来了.而这一次,威胁要比30年前更具全球性,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制造".
西方的央行害怕重蹈过去的覆辙,很可能会选择"休克疗法"--升息,力防长时间的滞胀局面.
他们能否取得成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世界有多愿意配合,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30年前,中国经济还处于封闭状态,但现在已在全球发挥强大影响力.
快增长地区的通膨率要比美国和西欧国家高得多,但所有人都感受到通膨的痛楚,摩根士丹利亚洲区董事长罗奇(Stephen Roach)指出,那是因为贸易全球化.
"出现新一轮滞胀的风险正在升高.就像世界上所有其它东西一样,这可能也是亚洲制造,"本月早些时候他在一篇文章中说道.
据国际货币基金会(IMF)数据,去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通膨率大约是发达经济体的三倍,这个差距今年还将扩大.
IMF预测,2008年全球通膨率料从2007年的3.9%升至4.7%.值得注意的是,IMF认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膨率今年会上升近一倍,仅略低于12%;而发达经济体的通膨率料从2.2%升至2.6%.这些预测是在去年4月发布的,或许需要上修.
无论在穷国还是富国,燃油和食品价格的大涨已导致了一波又一波的民众抗议,卡车运输司机、出租车司机、渔民和农民都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助其渡过难关.这令人益发担心政治不稳定和经济恶化.
汇丰控股首席经济学家金恩(Stephen King)指出,惟一的解决途径可能就是七大工业国(G7)通过升息来令其本币升值,尽管这个途径激进、痛苦也存在风险.
"良药苦口,"金恩表示.他建议,有必要进行一次"短平快的利率冲击".
金恩说,这样等同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立场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但他认为,这是集中力量应对全球通膨问题、新兴经济体货币环境过于宽松的根源.
这样,新兴市场国家就会被迫直面这样一个脱钩现实:经济日趋成熟而货币政策上不成熟、缺乏经验.
这样,新兴市场国家就会被迫直面这样一个脱钩现实:经济日趋成熟而货币政策上不成熟、缺乏经验.
升息对于发达国家的风险是众人皆知的--美国经济的低迷可能加重,而其它那些因次贷危机或/和楼市滑坡拖累的国家,尤其是英国,也面临这样的风险.
金恩的假设条件是,G7国家率先行动,其它国家跟随效仿,也就是说,新兴市场经济体要放弃低币值政策.
如果说中国等亚洲经济体需要这样做的话,沙特及其海湾邻国更需如此,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钉住美元,造成了双重问题,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指出.
首先,虽然沙特需要通过升息以应经济过热,但由于其货币钉住美元,近期当局不得不实施降息,与美国的降息幅度差不多相匹配.
其次,由于国际油价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汇率疲弱即意味着沙特等石油高产国要承受输入型通膨,因为他们在美国以外的海外市场上购买商品时,要支付更多的钱.
"世界各地的新兴市场国家放弃美元挂钩汇制後,控制通膨政策都取得了成功,"费尔德斯坦上周发表的一篇文章称.
**"升息不能过快"论**
渣打银行的分析师也认为,在控制全球性通膨方面,中国是祸大于益.但与汇控的金恩有别的是,他们认为迅速升息可能是不明智的.
"以牙还牙行不通.如果说央行在高增长的近些年本该采取更紧的措施,并不能因此在增长放缓时期从紧,"他们说道.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