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线转子泵的结构、原理与故障排除
用途与特点
供油系统是缝纫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供油泵是供油系统的核心。在缝纫机中,由于受空间、使用条件的限制,使用的油泵主要分为齿轮泵、离心叶轮泵和柱塞泵。这些泵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供油量大、使用可靠、寿命长、制造容易、维修方便、价格便宜。但也有不少缺点,如噪声较大、对密封要求高、密封件容易老化、出口压力小等。
近年来,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汽车用油泵——摆线转子泵被应用到缝纫机中,特别是对一些全封闭自动润滑系统的机种,如包缝机、绷缝机。它具有以下优点:
一、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输油量大
摆线转子泵系采用内外转子啮合的结构,齿数少,结构尺寸紧凑,不借助其他隔离元件便能形成密封腔,其零件数量少。
二、运转平稳,噪音小
摆线转子泵内外转子齿数只差一齿,它们做相对运动时,齿面滑动速度小,啮合点在不断地沿着内外转子的齿廓移动,因此,两转子齿面的相互磨损小。由于吸油腔和排油腔的包络角度大,接近145°,吸油和排油时间都比较充分,因此,油流比较平稳,运动也比较平稳,且噪音明显低于齿轮泵。
三、高速特性好
对于一般的渐开线齿轮泵,如果转速过高,则因离心力的作用将会导致齿谷充油不足形成“空穴”,使泵的效率下降,因此,其转速很少超过3 000rpm,圆周速度在5~6m/s以内。对于摆线转子泵,吸排油角度范围大,在高速旋转时,离心力的作用有利于油液在齿谷内的充填,不会产生有害的“空穴”现象,因此,摆线转子泵的转速范围可在几百至近万转。
这种泵的缺点是,内外转子加工精度要求高,要满足这一点必须有专用的刀具,并且加工后须对研跑合,影响大批量的生产,只有用粉末冶金压制成型方法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现在也有用工程塑料一次成型,大大降低了生产要求和生产成本,为该泵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结构
如图1所示的摆线转子泵实体模型,其主要工作部件是一对内啮合的齿轮——内、外转子。它是由内转子1、外转子2、泵体3、底座4等组成。外转子2在泵体3中可自由旋转,泵体3与底座4通过螺钉连为一体,内、外转子的啮合必须有正确的偏心距,因为摆线齿轮与渐开线齿轮不同,它没有可分性。偏心距不正确,将影响内、外转子的啮合,从而使效率下降,并产生噪声,甚至导致转子的损坏。
使用这种油泵的缝纫机有“兄弟”牌LH4-B814型平头锁眼机、“星菱”牌FW-777型绷缝机等。
在摆线型内啮合泵中,内转子为主动轮,外转子为从动轮,两者做同向运动。内、外转子的速比i=Z1/Z2。由于内、外转子的啮合过程存在“二次啮合作用”,因此,能形成几个独立的封闭包液腔。随着内、外转子的啮合旋转,各包液腔的容积将发生不同的变化。例如,在图2的a时包液腔V1容积最小,在图2的e时包液腔V5的容积达最大值。当包液腔容积由小变大时,包液腔内产生局部真空,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油液通过底座进油口被吸入,此时即为吸油过程。当包液腔容积达到最大值时,吸油过程结束(图
由图2可知,转子泵在工作过程中,内转子的一个齿每转过一周,出现一个工作循环,即完成泵的吸油至排油过程。一个转子泵的内转子有Z1个齿,它每旋转一周,必然出现Z1个与上述V腔相同的工作循环,泵便通过此Z1个工作循环连续不断地向外输油。故当内外转子绕互相平行的两轴线作不同转速同方向转动时,必发生相对运动,此运动使内外转子间产生不断变化的空间,并与吸油和排油道接通,起到泵的作用。
内、外转子齿廓几何关系
一、外转子: 外转子齿廓由Z2个等分均匀的圆弧组成。
二、内转子: 内转子齿数为Z1=Z2-1,齿廓是与外转子在保持一定的偏心距e的条件下,按固定传动比啮合运动的圆弧齿廓的共轭曲线,此曲线是一条短幅外摆的内等距线。
三、内外转子的结构参数:图3所示为内外转子啮合图,外转子的参数有:a-齿形圆半径,
R-创成圆半径,L-限制圆半径,r-内切圆半径,D-外径,Z2-齿数;内转子的参数有:ρ1-长径,ρ2-短径,d-内径, Z1-齿数,内外转子偏心距为e。
其中,决定转子形状和大小的原始参数是Z1、 Z2、e、R和a,其余参数可通过内外转子啮合的几个特殊啮合位置简单进行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