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转型的代价
为开办厨卫厂和钢材厂,挪用上市公司数亿元资金,中捷为转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008年春天,另一个46岁的缝纫机大佬蔡开坚也被推向了风暴中心,6月中旬,因为挪用上市公司中捷股份巨额资金,在被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后,证监会已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侦察追究刑事责任,其转型的代价之高令人扼腕。
逐鹿中原
时间回到1994年,32岁的蔡开坚创办了浙江中捷缝纫机有限公司。在此之前,蔡开坚已经进入缝纫机行业两年了,两年前中捷前身叫玉环中大工业缝纫机厂。当时,蔡开坚花了10万元,从合作了多年的沈阳轻工研究所买来了封包机的专利,很快蔡开坚的“飞风牌”成为当时轻工部的定点推荐产品。
蔡开坚,祖籍温州,是玉环这个由闽南人、温州人混居的小镇中的第一代移民。中捷的工厂所在地陈屿一边靠海,和玉环的城关镇一山相隔。在陈屿隧道没有修建之前,所有的货物都要通过盘山公路运出。
此时的蔡开坚对于工厂的运营并不陌生,实际上这已经是这个玉环人参与的第四个企业了。早在1985年,蔡开坚与其父等五人投资成立了玉环县陈屿电子仪器厂,注册资金1.5万元,其中蔡开坚出资3000元,生产经营电子仪器产品,兼营机电配件。
1994年当蔡开坚进入缝纫机行业的时候,其第一款产品“20U”就大放异彩:国外同行的产品售价在8000元,而中捷的产品的售价只有2000元——更重要的是,即便是这样的价格,产品的毛利率还超过50%。
“20U”成了蔡开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随后的两年间,中捷一直发展得颇为顺利,只是期间出口退税由于政府财力等原因有所反复。
1996年则成为了蔡开坚缝纫机生涯中很重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巴西政府紧急调整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开始显现:调整外汇、缩减赤字、增加部分工业品进口税。之所以调整,是因为受到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风暴的波及,外汇连续数月入超,资金大量外流。
事后回顾这段历史,蔡开坚的反思是当年6万台出口的计划过于盲目,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捷正在大规模地进行技改、资金紧张。蔡开坚还发现了两个细节,一是外销的客户回款不够及时,二是国内的缝纫机回报率更高。由此,蔡开坚开始把目光逐渐转向了国内。
所幸的是,这一年中国宣布经济软着陆,宏观调控结束。银根也逐渐放松,贷款利率从1995年的高点下调了20%,到1998年的时候准备金利率也松动了。
中捷不失时机研发了高速平缝机,并开始铺建渠道。1998年8月,中捷搬迁,投资2650万元建成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中捷二区工程。
1996年至1999年的三年中,世界缝纫机行业处于低谷期。但获益于中国服装工业的复兴,中捷再次保持三年连续增长,三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626万元、3429万元和5046万元。到了2000年,中捷的营收随着行业走出低谷而暴涨,达到创纪录的2亿元。
转型之路
2000年,在缝纫机主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蔡开坚突然另辟战场,成立了浙江桑耐丽铜业有限公司(即后来的中捷控股),主营水暖管件、卫生洁具制造。
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是因为蔡开坚在国外发现,“水龙头”是个大行业,全球一年的年销售额有500亿美元之巨,远远超过自己当时所从事的缝纫机行业。
一年后,中捷三区投入使用,中捷的厂区范围扩大到100亩左右,同时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蔡开坚又创办了浙江环洲钢业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中捷环洲钢业),专营汽摩配件用钢材、建筑用钢材等的批发、零售以及物流。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