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世界品牌
“我们相信中国是最大的品牌,民族品牌的崛起与国家复兴紧密相联。”日前,汇集了一批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家的中国民族品牌论坛在泰山之巅举行,会后发布的《泰山宣言》如是说。
30年,经过无数的挫折与成功,中国企业用这样的方式,讲述着自身对品牌发展的认知。
品牌意识的艰 难起步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品牌经历着艰辛,也体验着成功。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品牌发展的见证者之一,杉杉投资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清楚地记得,20年前自己登上火车,用口袋里七拼八凑来的3万块钱去购买中央电视台的时段广告——当时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开价仅仅几千元。
“那时候,中国产品在西方市场几乎是没有品牌的。”作为中国服装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郑永刚说,“我想通过树立品牌,让消费者都知道我。”也就是从那时起,郑永刚和他的杉杉集团,与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企业一道,从对广告的认识起步,开始了对品牌的认知。
对品牌认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讲述了他的经历:吉利汽车原来的推广口号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结果效果不理想,“大家都说,你的产品如果标榜老百姓都能买得起,就一定不是最好的。”消费者的心理给他上了最难忘的品牌课,吉利的口号最终选择了向安全、环保、节能转变。
由大转强的关口也不仅存在于汽车领域。当我们可以骄傲地称中国为汽车大国、服装大国、玩具大国等等时,却遗憾地发现,此处每一个“大国”的称谓,都还无法等同于“强国”的桂冠。当一件世界名牌衬衣在美国售价120美元,其中60%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而它的真正制造者——中国厂商只能拿到10%时,中国企业开始思考品牌价值差异的原因。
品牌有差距,但有差距的不只是品牌
品牌就是价值,品牌的差距就是价值的差距。这是中国企业家们对品牌差距最深切、最直接的体会。“我们的产品和那些世界名牌,是由同样的面料、同样的流水线甚至是同一条流水线做出来的。但是,我们的产品售价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郑永刚说,“目前我们国内有很多优秀品牌,但是如果要与优秀的世界品牌相比,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的品质没有问题,品牌有问题。”
我们与世界名牌的差距,真的只是在品牌上吗?
郑永刚告诉记者,作为曾一度占据国内服装市场份额37.2%的企业,无论在欧洲还是在日本,服装业内人士都知道杉杉是中国的一个服装品牌。“但是,服装消费者并不知道。”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