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鞋业“硅谷”的崛起

      25年前,王吉万不会想到“嬗变”这个词的精妙之处,他甚至可能没有时间或机会去查阅一下新华字典。25年前,一台缝纫机,十几个员工,860元家底,王吉万带领亨达起步,25年后,亨达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十大真皮鞋王,中国最大的鞋业集团之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可谓大浪淘沙,亨达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民营企业,遭遇过急流险滩,更有过峰回路转。他们的每一步脚印,每一滴汗水,都记录着民营企业的萌生、发展和求索——

      25年的抉择

      作为中国最大制鞋企业之一的青岛亨达集团,历经25年的发展,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真皮鞋王四连冠”、“国家免检产品”、“山东省出口名牌企业”等荣誉,已实现了企业由产品经营到经营品牌再到资本运作的重大跨越。面对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亨达集团又全面提出了“亨达慧谷”新型经济的经营发展模式,领先行业企业迈出了由传统产业向智力型、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亨达慧谷,是以亨达国际数码工业园为载体、以鞋业为基础,以创意产业和软件产业为核心,以服务经济为导向,创新和集成国际前沿资讯、研发科技、运营模式、人力资本、知识经济、资本运营、信息管理的应用模式,从而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鞋业发展、创造和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现代化“硅谷”型的“慧谷”。

      亨达慧谷规划实施了科技研发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虚拟经营研究中心、软件开发中心、资本运营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六大中心和亨达国际数码科技工业园一大产业中试基地。

      1)科技研发中心

        以亨达皮革研究所为依托,与国际一流制鞋企业(如美国派诺蒙、日本永旺)、高等院校、医学科研机构等联合,研究人体工程学、步态学、足迹学及科研技术、生产工艺与原辅材料,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产品和全新的生活理念。

        2)创意设计中心

        与国际一流服装、制鞋企业联合,扩展创意范畴,引进动漫、三维设计技术,引入世界最新时尚潮流信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进行产品款式、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引导中国鞋业与服装业发展方向。

        3)虚拟经营研究中心
     
        以耐克、锐步等世界一流鞋业公司运营模式为标杆,结合中国鞋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进一步加强虚拟经营的模式研究、标准制定和风险评估,建立最新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中国鞋业的裂变效应,为中国鞋业及服装行业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方法与平台。
     
        4)软件开发中心
     
        联合中国软件企业、高等院校和计算机学术团体,构建亨达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与运营体系,研发适合中国鞋业以及服装行业的专业软件系统,以信息化服务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5)资本运营中心
     
        以中国资本市场相关政策为基础,结合中国鞋业及服装行业资本运营成功案例,进行资本运营模式的研究与运作,为中国鞋业及服装行业资本市场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6)人才培训中心
     
        联合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和纳米科技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亨达分院、山东省健康鞋工程技术研究院,建立亨达大学和中国鞋业服装行业实训基地,集中培养适合中国鞋业、服装及信息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7)中试基地——亨达国际数码科技工业园

        引进世界鞋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与专业人才,搭建鞋业行业优势产业链,建设中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带动中国鞋企协同发展。

        亨达集团是中国大型鞋业集团之一,同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在全国建有3000多家店中店和专卖店,并在意大利、法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办事处和贸易合作。受行业委托,参与主持制定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21个,申报并得到国家批准和授权的专利已达251项。亨达慧谷的规划与运营,将全面提升即墨、青岛、山东及全国鞋业行业运行质量,实现产业优化与升级。预计至2010年,将实现——

        1、经济实力: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30%,实现利税4.25亿元。

        2、产业结构:全面完成亨达国际数码科技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完成亨达慧谷所含六大中心的建设;组建软件公司1个,欧洲本土品牌运营公司1个,中外合资(合作)公司5个。
     
        3、技术创新:三年内实现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组建中外合资创意设计公司1个;每年申报专利100项;新产品新技术科技成果3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上市产品80%以上;研发资金投入占营业收入5.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
     
        4、品牌升级:并购世界鞋都意大利成熟国际鞋业品牌1个,合资运作世界知名品牌5个,争创世界和国际知名品牌。(收购意大利知名品牌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正在进行进一步洽谈。收购完成后,亨达将在意大利建设欧洲研发、生产中心。)
     
        5、人才发展:全面提升优秀人才比重,科技人才占从业人数10%以上;引进时尚研究、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品牌管理、资本运营专业团队各1个;引进教授级专业人才36位(其中外籍人才占30%以上)。

        至2015年,完成亨达集团战略升级和知识型转化,搭建起中国鞋业行业科技、软件、人才的共享平台,拉动青岛、山东乃至全国鞋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亨达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

        慧谷之美

        慧谷与硅谷

        谈慧谷之前,让我们先具体了解一下硅谷。

      人们传统称谓的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市以南、圣何塞市以北的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制造电子元件的主要材料是半导体硅,早在1971年,《每周商业》杂志把这一地区叫作“硅谷”,后被广泛引用。

        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
     
        硅谷所代表的高科技、信息化,与我们要阐述的慧谷从内涵上是相通的。
     
        硅谷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条山谷,慧谷同样如此,甚至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可以这样理解,慧谷更多地是一个系统的发展理念,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它对企业界和经济学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痛苦转型的中国经济

        2007年,中国财富曾一度飚升:股市大涨,亿万富翁大增,一批中国企业跻身于世界最有价值公司之列。这让从中国制造的冲击中还未完全反应过来的世界再度惊讶不已。正因为此,全球各大媒体纷纷预言:2008年——正逢奥运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将是“中国世纪”元年。

        然而结果却谁也没有料到,进入2008年,形势急转直下。不但中国的股市、房市降温,而且还接连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雪灾和大地震。这也证明了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两会上所说的“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实在是未雨绸缪之见。

        曾风光无限的中国制造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也同样开始面临痛苦的转型。美国《商业周刊》3月27日文章《中国工厂的布鲁斯》这样描写道:“现在许多中国制造商正在进行重建工作。美国房产市场曾经对中国制造商品需求巨大,从卧室家具直到浴室装置,但现在美国房产市场大幅下跌。新颁发的中国劳动法在1月1日施行,这使原本就已紧缩的劳动力市场成本大幅提高。商品和能源物价飞涨,加上北京取消了出口优惠政策,制造商们一再受阻。还有人民币升值。所有这些使得上千制造商徘徊在破产边缘,也威胁着中国作为低价商品出口国的领先地位。……目前为止,多数停业工厂都在广东,但其影响并不局限于此区域。今年过年期间,在距离珠江三角洲1200千米远的山东省东部,100余家韩国工厂相继停业,上千名工人被迫失业,工资拖欠。一些制造商通过在内地寻找更便宜的区域来尽力避免这一增长。但是种种迹象显示,劳动力成本在四川成都和湖南长沙也在飞涨。无论他们转移到大陆的任何地方,制造厂商都面临着严格的压力。”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3月18日一期文章《“世界工厂”中国处于关键时刻》也指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受考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外乎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春节前后南方地区遭遇罕见雪灾袭击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减速。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瑞银集团(UBS)将中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由10.4%下调为9.9%,美国的戈尔德曼·萨克斯投资银行(GS)也将这一数据从10.3%调整为10%。

        行业危机还是转机?

        以中国鞋业为例。

        中国亚洲鞋业协会是一家在珠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协会秘书长李鹏介绍,广东鞋厂有五六千家,过去一年关闭的有1000多家。

        关闭的鞋业企业包括鞋厂、配套材料厂、鞋机厂以及鞋业贸易商等,规模主要以中小型为主,也有十几家上千人的台资鞋厂。这些关闭企业的生产能力占广东省制鞋业的10%-15%,涉及员工15万-20万人。

        “虽然关闭企业上千家,但其产能不及一家龙头企业。”李鹏举例说,“如宝成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企业,在东莞的员工就有十几万人,全球25%以上的中高档运动鞋出自这家集团。”

        业内人士认为,广东鞋厂产能本已过剩,中小企业关闭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对行业来说并没有太大负面影响。

        有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鞋厂由2万家迅速增加到3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加工企业。而订单数量的增长远远不及生产能力的增长,企业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
     
        “中国制鞋业如果不实现产业升级,不改变价格战这种落后的竞争方式,那才是真正的危机。如今鞋业面临的所谓危机更是一次转机。”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鞋类分会秘书长王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然而,“中国鞋”要实现产业升级,绝非易事。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保证金台账制度实施、土地成本上升等等因素,都使鞋企不可能再轻装上阵。
     
        “完全不必感到悲观和恐慌。”李鹏等业内人士预测认为,“中国作为世界鞋业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支撑制鞋业发展的条件没有改变。”
     
        专家分析指出,首先,当前的困难对一些中小型制鞋企业确实是个危机,但对于大型制鞋企业来说还可以承受。
     
        其次,和印度、越南等新兴制鞋基地相比,中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链。总部在东莞的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在越南也设立了工厂,但是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那里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原材料设备交易市场,大部分原材料及制鞋设备必须从国内采购。
     
        另外,华人掌握制鞋行业订单的格局没有改变。在世界制鞋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世界鞋业订单的80%掌握在华人手里,世界成品鞋60%的订单由华人工厂制造。

        多位业内还专家指出,2008年后,更多靠低成本、低利润起家,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制鞋企业会因为失去成本优势而加速破产,而对大部分管理规范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鞋企业,则是一次行业全新洗牌的开始,鞋业将更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