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强国的中国路径
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品牌优势,塑造世界品牌,促进中国从制造和贸易大国转向强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继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突破1万亿美元之后,仅仅三年后的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规模就突破了2万亿美元大关,位居世界第三,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6%以上,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和贸易大国,在全球制造业和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移趋势更加明显,中国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显著的低成本优势致使大量的跨国投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并促使中国快速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仅从对外贸易总的规模来看,中国除了在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保持了显著的比较优势外,还在一些加工贸易特征明显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从长期来看,制造业和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不可能仅仅依靠低成本的数量竞争优势维持,贸易竞争力的最终获取要依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水平向高端迈进,真正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为出口数量的多少,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依赖优越的产品品质和品牌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尽管随着中国制造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制造业生产和贸易大国,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竞争因素,大多数制造业生产还处于国际价值链的地端水平,与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及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中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重要的“车间”,距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品牌优势,塑造世界品牌,促进中国从制造和贸易大国转向强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品牌缺失的代价:8亿件衬衫换取一架A380客机
国际企业界的一个共识是:“一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品牌”。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展现一个国家实力和整体形象的强烈信号。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的研究发现,“国家品牌”对一个企业或产品的品牌成功贡献率达到29.8%。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美国占据500个世界品牌中的245个,所占比例达到49%。法国以46个品牌位居世界第二,日本以44个品牌位居世界第三,而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只有6个本土品牌入选。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著名品牌的数量占全球品牌的数量虽然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名牌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全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重不足10%。以纺织业为例,中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50%的服装是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出口,30%以上由进口商提供商标、款式,进行来料加工,自主品牌出口只占10%左右。从品牌的销售规模来看,进入世界品牌评价体系的品牌销售规模平均为23.6亿美元,而中国60个著名品牌的平均销售规模则只有3亿元人民币,60个著名品牌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仅为6.75%。作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中国有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缺少技术和品牌等核心竞争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出价格,很多产品都必须以“贴牌”的方式生产,拥有强大制造能力的中国制造业却没有较高的增值和盈利能力。一套西装的如果在国内的生产成本为500元人民币,贴上中国的本土品牌销售,商家的售价能够达到2000~3000元人民币就很满意了,如果贴上世界顶级的品牌,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售价却可以高达3000美元以上,相差10倍左右!薄熙来部长曾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获取的利润才能购买一家A380客机,这就是品牌的差距。
不仅如此,品牌缺失成了中国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市场的软肋和桎梏,由于中国的产品单纯以低价优势取胜,多年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使很多西方的消费者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中国制造=低价格、低质量。面对来自拉美及周边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制造依赖低成本优势的发展空间正日益萎缩,如果中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贴牌加工生产层面,满足于微薄的加工利润,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底端。如何尽快培育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7年2月,商务部发布了《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06)》,报告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品牌提升的阶段,但中国的品牌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对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程度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品牌的资产价值有待提高、品牌的国际化进程缓慢、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缺乏先进的品牌理念、缺乏品牌的长远经营战略、品牌资产运作不够成熟、缺乏品牌危机的管理经验。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