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匡说突围
民营企业借助“五力”实现突围
匡奕球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中,民营企业的成长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改革初期,民营企业凭着灵活的机制以及顽强的草根精神,在短缺经济中敏锐把握市场需求,迅速壮大。完成了原始积累后,许多企业把眼光投向全球,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代工业,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在海外,无论是一般服装、玩具,还是电器、信息产品,“Made in China”比比皆是,比如玩具,中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回望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很多民营企业老板都很怀念最初的那一段“幸福时光”,凭借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在劳动密集行业以价格为杀手锏,以海外市场为目标节节挺进,造就了一支世界闻名的制造大军。劳动成本的优势掩盖了这些企业在管理、生产、营销等环节的粗放经营,很多企业在这样的“幸福时光”中不思进取,渐渐失去了自我改造功能,时光来到了2008年。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年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对于企业来说,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油价攀升,人工工资提高,人民币升值等等这些因素几乎在同一时间纷至沓来,使得这些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企业生存环境日渐恶化。
这种影响在2007年下半年就已经初现端倪,2007年下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倒闭的“三来一补”企业达数千家,还有不少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甚至东南亚转移生产基地。2008年以来,这股寒流渐渐吹到长三角及周边江浙一带,长三角地区不少企业面临半停产、停产、倒闭窘境。以宁波爵溪为例,截至6月底,当地原有的500多家企业中已有100多家停产,且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扩大。很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降至5%以下,某些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极其敏感且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更是举步维艰。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现在迫在眉睫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台州市发改委的一份文件显示,台州市5371家上规模企业中,亏损1111家,亏损面达到2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09亿元,增长55.7%。
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能源、原材料等生产和销售价格调整转型期,反映出来就是要对多年来低廉生产要素价格“还账”。
从国际角度观察中国制造,问题表现更为清晰。据美国劳工部统计,
民营企业的战略转型势在必行,机会主义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战略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现状,补上战略缺失的一课。笔者总结多年民营企业咨询服务的经验,开发出一个“五力”模型,为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开出一剂药方,助力企业顺利实现突围。
此“五力”非麦克波特的“五力”,本文的“五力”为产品创新力、品牌力、市场力、成本控制力、供应链整合力。通过五个方面能力的提升,民营企业定能逐步摆脱内焦外困的境地。
一、产品创新力
产品是企业向客户介绍自己永恒的名片,产品质量和功能也永远是衡量客户价值不可或缺的因素。民营企业的产品经历了质劣低价——价廉物美——低附加值困境的发展路径,在目前的外部环境中,这种模式已经把利润压榨得所剩无几,再往前必然走向死胡同。面向未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机遇更多的给了具有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的ODM企业,此类企业需要进一步聚焦于设计环节的优势,加强研发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