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走向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增幅放缓 消费增长有待加温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7.9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0.3%,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同期居民消费价格居于高位的影响。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9%,比去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已经连续10个月亮起“黄灯”,即处于“偏热”状态。
另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受物价持续高位运行、股市大幅调整及房市前景不明朗等多种因素影响,消费者对收入的满意度正在下降。同时,收入满意度及就业预期持续降低,导致消费者对于汽车、房屋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走低。
稍早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另一份统计显示,二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4.1,比上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第三个季度呈下降态势。数据还显示,二季度反映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为90.3,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为96.7,均比上季度有所回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回落。
消费和投资、出口向来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被视为外需因素,投资和消费被视为内需因素。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出口增长形势仍不乐观,投资增长空间也受到宏观调控的限制,消费增长自然而然地被寄予更大希望。但是,从收入实际增幅,到收入满意度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居民消费这三大指标显然在同步下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未来消费拉动能力的担忧。
事实上,我国经济在持续5年以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的确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目前看,其突出表现是两个失衡,即投资与消费失衡以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经济增长在需求上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12倍,2007年投资率上升到42.1%,而消费率降到49%,为1978年以来最低。投资过度扩张造成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必须依赖出口扩张消化,从而使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
值得关注的是,在投资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储蓄仍然大于投资,其根源在于储蓄率过高,这显然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密切相关。据统计,2003年至2007年,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年均增长分别超过22%和3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8%和6.8%,二者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更值得重视的是,从去年6月份至今,财政收入一直处于“红灯区”,显示其持续处于“过热”状态。
有人总是说,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消费潜力大得很。其实,这是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据测算,我国总储蓄率上世纪90年代平均为39.8%,目前上升到49%,确实很高。但是,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在大幅增长。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分别为38.5%、42.2%和19.3%,其中居民储蓄的比重较上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已大幅下降11.9个百分点,而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6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这种变化,是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重要原因,其实也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另一种表现。
正是由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和储蓄结构的不合理,才成为银行体系过剩的资金,并引起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出口快速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因此,根据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未来我们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头显然不在企业和政府方面,而是应放在居民消费方面。
要大力启动居民消费,首先应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正是由于居民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教育等领域存在着不少问题,居民只能适当地削减当期消费开支,导致居民消费倾向呈缓慢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跟进和完善。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整合、平衡教育和卫生资源,切实解决居民教育、医疗费用支出过高的问题;规范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强化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使房价与各层次居民收入更加适应;加大财政对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投入力度,改善居民对改革的预期,进一步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明显提高居民的收入支出预期,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消费安全感,从而降低居民储蓄意愿,提高消费能力。
要大力启动居民消费,应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刺激不同人群消费。据专家研究,高收入者的消费层次最高,但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但消费层次低,消费能力有限。而中等收入者无论消费倾向还是消费层次,都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措施,限制高收入人群,减少低收入人群,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口比例,逐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增强其消费能力。应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消费不同的热点商品,使他们能够更多地消费自己阶层所热衷的产品和服务。
要大力启动居民消费,应理顺收入和消费价格的比例,促进有效消费需求的释放。居民的消费需求受购买能力的影响,居民的购买能力又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是否能承受消费热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专家认为,如果不能理顺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的比例,将会在中低收入群体中形成消费恐慌,以至影响中低收入阶层的正常消费。因此,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抑制物价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一再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