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鞋企阵痛后迎接“曙光”

      在鞋类产品产量占全国近一半的广东,上半年出现了鞋类出口企业数、出口数量大幅减少。而在另一制鞋大省浙江,包括温州企业在内的一些中小企业都面临倒闭的危险。

      在越来越强硬的贸易壁垒、顺差压力下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节能减排的政策新要求以及银行的紧缩货币政策都在挤压着中小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众多实力偏弱的企业自然会在压力面前难以挺住。

      此前,高层频频走访国内一些制造业大省,从调研结果中寻求解决的政策之道。而一些企业也发出了政府救助企业的声音,有些专家甚至认为中国企业即将面临新一轮倒闭潮。

      实际上,尽管目前的外部环境确实会让一部分中小企业效益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行业重新洗牌现象,但恰恰就是这时候,也就是中国制造业在阵痛后面临的“曙光”期。

      就在广东出口鞋类产品数量大幅下降的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出口值仍有所增长,每双鞋的出口均价增长近三成,这也表明订单向大企业集中、产业向集约化发展。而在温州,我们发现大量的浙商走出小作坊,开始谋求新的规模化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之路。

      其实,企业和人类一样,都有着生老病死。过去我们的中小企业多数是在成本较低、环境较好的情况下发展的。加上过去国际贸易环境较好,国内竞争并不特别激烈,原材料、劳动力成本都成为国内企业出口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我们还要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在这种状况下,一些曾在襁褓中生存的中小企业就会因为免疫力低下而感冒发烧,甚至得场大病而夭折。

      因此,宏观环境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坏事。特别是在紧缩政策的情况下,企业就必须提高自身免疫力,强身健体,在风吹雨淋和雷电交加中锻造自己。比如在自主创新方面下大力气,否则稍有风吹草动,企业就难以承受。

      在广东制鞋业中,外贸出口和“贴牌”生产占据较大份额,缺少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年上半年,广东私营企业出口鞋类产品7.4亿双,占同期广东鞋类产品出口总量的45.7%,但价值仅占出口总值的19.7%,出口均价仅为每双1.3美元,仍属于低档产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专家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已经进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小而散的作坊式企业纷纷被淘汰,而善于配置资源、注重创新、管理规范的优质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强,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

      对于世界经济的阴晴变化,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企业是最为敏感的。尽管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向好,国家宏观政策也较为平稳,但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制造业出口企业显然也会成为飘荡于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闯过险滩还是就此沉没,全都取决于自身的素质。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国家可以在信贷、税收、产业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出口企业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场风雨,让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真正成长壮大起来。关键要靠自己调整,积极防范各种不利因素,逼迫企业加快战略调整,注重发展自主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作长远发展规划,从而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够从容面对。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