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与不调的背后逻辑
在高层领导集体调研长三角地区后,有关政策调整的消息在民间以一种非官方的形式流传。而此也在地方政府、企业、学界引发了空前的争议,遭受原材料上涨、劳动合同法出台、人民币升值的企业主们在迷茫中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而更多的地方政府也不停的在给决策层吹风——是到了该松的时候了;而也有学者认为这时候,调整政策并非是解决之道,政策上的调整只会让企业死的更快,让危机以一种更快的方式蔓延。
“我们现在非常迷茫,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都看不清楚,这加速了这个行业的衰落。”温州烟具协会副会长黄发静对记者说,在烟具这个行业,今年有50%以上的企业倒闭,300多家打火机厂“熄火”,而这股风潮如同病毒一般在各个产业迅速蔓延——台州飞跃集团资金链断裂引发整个行业危机,更多缝纫机厂倒闭;宁波的中小型家电企业在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量为零;温州一些制鞋公司有20%转向其他行业。
有专家认为,这种迹象到目前为止还只是表象,而后将引发一个更大的危机就是,中小企业占90%以上的浙江等地,日后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大规模的打击。
“如果再不重视浙江的中小企业生存安危,如果这些中小企业都死掉了,浙江经济将倒退二十年。”一位宁波的从事家电的企业负责人如此向记者表述。在他看来,调与不调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当初政策的制定是为了缓解中国经济过热的局面,如今的一些企业在发热之后已经进入一个冰冻期,这就需要政策调整来救企业于水深火热中。“很多人认为目前死的只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并不受到波及,其实这就好比一片森林,树有大小,如果只是几棵大树那也就不能称之为森林了,并非危言耸听,小企业死亡后,大企业气数也已尽了。”上述人士如此评价。
综合种种观点,其背后的一个逻辑是,调整政策似乎是唯一的解决目前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特效药,而在此逻辑之下,更多的企业要求在不影响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之下做一些适当的微调,这其中包括对中小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对劳动合同法一些条例的适当改写,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由“紧”变“松”,让人民币升值速度减慢,如果我们把这些建议集中起来就会发现,如此一来决非是政策进行“微调”而是推翻重来。
“在经历连续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制造业生病了,但是这种疾病并不是依靠政策调整这剂良药能起效的,目前多数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原因大多与自身有关。”一位发改委专家说,在他看来,这些生病的制造型企业病根就在于从事技术含量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全没有自主品牌一味代工生产,利用原先的汇率来获得利润,竞争力弱。“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期间死掉一批中小企业是必然,其留下的空间迅速被有实力的大企业所代替。”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如果政策放松,通胀将会继续加剧,这将会引发社会动荡,虽然目前的中小企业困境会造成失业率上升,但是这并不会波及到整个社会,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来进行调节,但如果是通胀加速则很难控制,危害性也将更大。”上述专家向记者分析。
在业界看来,中央高层集体调研长三角背后的首先是为了寻求一种解决困难的方法,而背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处于危机中的企业打气。
“虽然目前的迹象表明政策调与不调还很难说,但这时候的企业最需要的就是信心,中央高层的长三角之行给这些企业们吹出了春风。”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