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顿转型高端欲为数控领域中国微软
对于南京埃斯顿公司(简称“埃斯顿”)的总经理吴波来说,眼下公司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紧要的关口:“发展国产伺服的政策环境好了,突破进口品牌垄断格局机遇有了,但自身营销体系、品牌号召力仍面临挑战。”
交流伺服系统是相当于“微软”的一种操作系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机床、缝纫、印刷、包装等制造业领域。
埃斯顿是一家在锻压机床自动控制市场长期占据龙头位置的本土公司,已进行了八年之久的投入,从一开始的50万元到500万元到数千万元,是国内为数不多敢于叫板国际品牌,并使洋品牌在伺服营销手段、定价策略上作出调整的企业之一。
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本土伺服企业,不超过20家。一位正在考察、寻找机械领域投资项目的PE投资总监称。
破局
国内伺服市场长期以来为日系和欧美企业牢牢占据,近年随着台达、东元等台湾品牌的进入和国产伺服的成长,市场略有松动,但行业的话语权依旧为洋品牌把控,尤其是处于行业中高端的通用伺服系统更是进口产品的天下。松下、三菱、三洋、富士、安川、施耐德、西门子、ABB、伦茨等连串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上长期占主导地位。
现在,跨国企业们强烈感受到中国这个新生市场的巨大容量,以纺机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运动控制升级势在必行,目前国内约有500万-600万台工业缝纫机,却只有10%左右采用了伺服控制系统;以包装印刷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对高端伺服的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国家数控系统及装备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伺服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埃斯顿伺服近来被多家基金和投资公司纷纷关注——8月1日,埃斯顿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公司自2006年开始就接受了来自新加坡、欧洲以及国内省内的多家PE公司的考察。
“目前公司所有的投资仍完全使用自有资金,并且公司管理团队始终坚持认为行业景气度正处于上升通道,所以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谋求上市的时点上仍然希望保持严谨的态度。投资整体环境可能趋向过冬,但机械、电子行业的出口、产能升级换代还是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上述人士说。
该人士称,来自国内很多PE得知埃斯顿,是来自下游厂商的推荐。“我们的口碑在业内应该还是很好的。”
凭借性价比的优势,埃斯顿伺服从2006年开始保持快速发展,2007年业绩增长约70%,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2006年,埃斯顿通过了国际莱茵TUV专业检测机构CE认证,作为一种安全认证标志,CE认证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拿到这个证书,意味着以性价比取胜的埃斯顿可以到欧洲去 ‘拼杀’了。”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2007年开始,埃斯顿开始研发附加值更高、对技术要求也更高的中高端伺服产品。
目前埃斯顿公司的交流伺服产品系列范围甚至超过了日本松下和三洋。在埃斯顿伺服的产品结构中,已有60%位居中高端。
吴波表示,今后公司伺服业务的一大重点即是海外市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