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及缝线的张力原理及应用1
摘要:从创造学的原理法则出发,阐述了缝线张力原理的思维方式,并用张力原理解释了缝纫机研发中一些理念上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有关人员在缝纫机设计、调节或排除故障等方面参考。
关键词:缝线、张力原理、缝针、缝纫机多年来,大量的专利资料研究表明,创新思维中的普适性原理是存在的,只有用普适性的创新思维原理和专业领域知识结合,才能促成产品创新概念的形成。
一、问题提出
在缝纫机上,可以提出诸如下面所述的一些理念上的本质问题和现象。
1. 为什么不同的缝纫机有不同的穿线途径?它们的共性何在?为什么不能直接将缝线从卷装上引导至针孔,一定要经过一个规定的穿线途径?
2. 针距变化时会引起用线量的变化,但缝纫机上为什么没有用线量大小的调节装置?
3. 缝纫机针有规定的装针方向,不同的机器是不同的,什么是机针正确装针的判定原则呢?
4. 各种线迹的结构形态是各种类型缝纫机研发的基本思路,线迹形成的本质原理是什么?
5. 一根小小的缝纫机针为什么需要诸如针槽、针柄、针缺口等这样的结构形式呢?
二、 缝线张力原理 — 缝纫机研发中的普适性原理
1. 张力原理的概念形成
缝纫机研发中,“生态”思维路线之一是:
在“线迹形成”的思维节点上。应用创造学上的“原理思维法则”提出线迹形成的原理性思维法则,在“纱线力学”的基础知识上逐步导出“缝线张力原理”的概念。
2. 缝线张力原理表述
缝线张力原理有三个内容:
⑴ 缝线是一维挠性体,只有在给定的张力条件下,才有规定的确定形状;
⑵ 缝线张力获得主要只有二种形式,通过张力器和通过曲面(如图1);
⑶ 缝线上的张力要求有二条:第一是满足线迹形成的要求前提下,张力值应尽可能小;第二是线迹形成过程中张力的波动值应愈小愈好,也就是张力要求稳定。
三、缝线张力原理的应用
1. 合理的穿线途径 — 保持线迹形状的张力获得
根据张力原理第一条,只有在适当的张力条件下,线迹中每一个线环在形成过程中才能保持着自己所需的形状。合理的张力只有通过规定的穿线途径才能获得。
穿线 例1
线迹中每根缝线都有一条规定的穿线途径,穿线途径的主要目的是向缝线提供满足线环形成所需的张力值,其次才是改变缝线方向,将 缝线引导到缝纫位置。穿线途径上应包括:各种类型的过线器如:园柱曲面,过线板,导线孔、槽等(增加张力、改变缝线走向);至少一个 张力器(张力主要来源);张力补偿器(均匀张力);挑线钩(输线和收线)。
穿线的途经顺序应为:过线器 ---> 张力器 ---> 张力补偿器 ---> 挑线钩 ---> 针槽
例2
如GJ4—2型钉扣机上,一个缝线有三个张力器,其作用分别是:停针时,保持张力,缝纫时提供张力和每一个缝迹循环中(一般为20针 )中,每一针张力值的同一性。
2. 针距和用线量的关系 — 缝线张力变化和线迹形状 图2中可见:在每一针缝纫循环中,针距由大变小时,用线量减少。多余的线量使得缝线松驰,缝线张力值变小,反之,针距由小变大时 ,每一针用线量增加,由纱线退解力学公式可以知道,加速输出线量的结果使得缝线张力变大。针距、线量和张力之间的关系一般是线性关系 ,针距变小(或变大)导致了用线量的变少(或变多),用线量的变少(或变多)又导致了缝线张力变小(或变大),缝线上张力变化最直接 的外观效果是线迹结构形状发生了变化,如果结构形状走形变态,就说明用线量发生了变化,缝纫张力需要调整。图3表示了底、面线张力变化时301线迹和401线迹的结构形态变化。
结论:缝纫机上的张力调整就是线迹线量的调整。
例1 GI3-1/5-1
平头锁眼机上,横列针距为小针距,套结针距为大针距,所以在横列针距变为套结针距(或套结变为横列)时,面线的张力必须随之变化,所以平头锁眼机上的面线有二个张力器,其中一个张力器在套结时松开(由张力凸轮控制),以满足套结时用线量增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