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飞跃式命题

            简介:对这个明星企业所面临的这场危机,也许是当下中国企业生存状态的一个最真实的缩影。你可以说是发展阵痛、是决策失误、是为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买单……总之,这是一个有些模糊的“飞跃式”命题!
    -
      进入2008年,对于一向感觉不错的飞跃2000名员工来说,有些突如其来的寒冷。

      作为台州本地最为耀眼的企业,年后,他们被告之,基本工资由1000元调至800元。同样,由于“公司内部调整和应对国际形势的需要”,部分员工回家待岗,每个月发给基本生活费。这一明显带有“忍痛割爱”和“受伤”痕迹的举动,隐隐透露出了一丝不祥的预兆,一位职工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伤感地写道:“我没有想到,飞跃的冬天还是来了!”

      而在此前,这个红得发紫的企业无一不以高调光鲜的形象亮相,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式企业的样本和标杆。从声名显赫到江河日下,不过转瞬之间。

      很显然,对于大多数看客,这是一个无法释怀的谜底。对于行走中的中国企业,也留下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飞跃式命题”!

      传言止于?

      2008年3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两会闭幕。当天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邱继宝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会议中心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有关方面对邱继宝似乎特别照顾,因为除了他是民营企业老板外,一同出席发布会的都是杭州市市长、宁波市市长、浙江大学校长等官员或学者。

      邱继宝照常穿着他那套深色的西装,看得出他对新闻发布会非常重视,现场他锃光瓦亮、神采飞扬。记者们也对这位明星企业家很感兴趣,即便他被安排坐在了最靠边的位置,一半以上的提问还是抛给了他。

      新华社的记者率先发问:“在国家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出口退税下调、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大环境下,飞跃作为外向型企业将如何应对?”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棘手的问题,邱继宝似乎早有准备,对答如流:“对飞跃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过去我们更多地关心如何使产品卖得多、卖得快,现在,我们最为关心的是如何让产品卖得贵、卖得久。我们通过持续创新,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使我们自主研发的电脑家用机售价达到1000多美元,并出口到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回答有些“制式”却又天衣无缝,台下已然掌声雷动。

      不过没有人想到,一个月后,飞跃形势大好的“风向”却有了转折性的变化。

      进入4月,有消息称,台州某银行按照既定程序收回了飞跃一笔3000万元的贷款,贷款收回后,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该银行决定不再贷款。

      几乎同期,来自本省宁波、金华等地的民间债权人纷纷浮出台面。一些在飞跃集团周围住了已经半年的债权人声称,邱继宝曾借过数千万元的民间资本,到期之后,飞跃集团根本无法偿还。他们一度起诉,“可还是一分钱都没拿到,因为飞跃的账上没有钱!”

      一个“意外”的传言更是加速了飞跃危机的蔓延。传闻4月下旬,处于内忧外患的邱继宝主动找到地方政府,向政府提出“破产”的申请。这一在债权人看来飞跃“行将崩溃”的举动更是加剧了事件的升级,其后,他们开始采用围追堵截的办法加紧催债,“邱继宝的电话几乎被打爆,虽然他还是很有耐心地说‘要还要还’”。

      4月底,事件再度升级。一家本地的同行、“对飞跃出于不可告人目的”的企业老板主动向媒体报料,由此,飞跃集团的困境开始被摆上台面,大白于天下。其后,更多的媒体加入战团,“飞跃集团破产”、“大红鹰集团出资入局”、“邱继宝滞留国外”等消息开始漫天飞舞。

      在漫天的谣言面前,一向注重宣传和正面效应的飞跃却选择了沉默。期间,飞跃集团既无人辟谣,也没有发表惯常的紧急声明。沉默往往被人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默认,“飞跃集团身陷绝境”由此定性!

      光环的背面

        6月22日,外界传闻甚嚣尘上之际,记者来到了飞跃集团。

      飞跃集团掩映在一片破旧的民房和平房之中,当地人告诉记者,此地叫下陈,中国最集中的缝纫机基地,全国前五名的缝纫机制造商都云集于此。飞跃的工厂占地上千亩,绵延千多米,显得很是气派。一块“做中国最好的缝纫机”广告牌适时地表达了工厂的身份。

      公开的资料中,邱继宝是一位补鞋匠出身的草根商人。15岁那年,因交不起1块5毛钱学费,只读了3天高中的邱继宝辍学回家,第一份工作就是用自行车给人家送客。20岁那年,他又尾随当地的很多人到了东北,做起了补鞋匠。

     1986年,“觉得缝纫跟补鞋原理差不多”的邱继宝向银行贷了300元的款,办起了缝纫机厂,为图个吉利,他给自己的缝纫机命名为“飞跃”牌。

      和所有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相似,邱继宝具备“韧性十足、吃苦耐劳、眼光超前”等优秀企业家的一切素质。为了将缝纫机卖出去,他特地组建了一支由各类人员组成的300多人的推销队伍。他用软磨硬泡的方式将产品打入上海市场后,又为此成立了一个5人的“服务小分队”,开创行业内售后服务的先河。他用500元的天价买来一本香港的电话,然后用最原始的方式将照片寄给那些经销商们,由此又将生意做到了境外。

      进入新世纪,当中国企业同行们依旧在劳动密集、廉价产品中挣扎生存时,销售额已经突破数亿元的飞跃开始聘请“洋打工”为自己搞研发,率先走上了产业升级的道路。

      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去飞跃调研,一向不苟言笑、不假声色的朱镕基对创造了标杆效应的邱继宝大为赞赏,并当场戏称他为中国的“国宝”,邱继宝从此声名大噪。2007年胡润百富榜上,他以25亿元身家居第328位。

      传奇的经历为邱继宝和他的企业蒙上了一层光鲜的光环。不过盛名之下,记者不难发现,邱继宝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申请以高科技企业资格上市,不过被告知,缝纫机是夕阳产业。此事一度让其愤慨:“1台重50公斤的工业缝纫机可以卖到10万元,而1辆5吨重的汽车才卖七八万元,光是钢铁每吨还要2000多块钱呢,到底谁是高科技?”一气之下,他再也不提飞跃上市的事了。

      邱继宝一度又想过引入境外投资者。2003年,他曾表示飞跃集团时机成熟后将上市。不过,这一切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始终都没有成行。

      资金问题一直是悬在飞跃头上的利剑,有知情人士透露,“其实飞跃的问题,早在2002年和2003年就暴露出来了,一直靠着银行‘输血’在维持”。

[1] [2] 
  • 相关阅读
    1.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并演讲
      缝纫机上的这些按钮都叫啥?有什么功能?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4%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常州智谷获评天宁经济开发区三新经济“三星企业”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