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内外交困”洗牌不可逆转
7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8月1日起,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这是我国自2006年9月大范围下调出口退税率以来首次上调。
面对今年以来内忧外患的生存困局,业界普遍把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视为拯救纺织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这项利好政策能否使得国内众多纺织企业起死回生?中国工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绝大多数纺织企业均持乐观态度,但业内人士提醒,在短期利好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不断提高科技和品牌的贡献率才是纺织企业走出生存困局的长远之计。
退税调整有保有压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国税总局公布的提高出口退税率商品清单中发现,纺织产业链下游的针织和服装行业成为此次政策调整涉及的重点。其中,针织物及钩编的服装、非针织物及非钩编服装等的全部税号均纳入其中,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服装出口企业。此外,包括化纤长丝、化纤短纤在内的部分棉纱和化纤等中上游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也同步上调。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这项政策时表示,上调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竞争力,缩小目前纺织中上游行业需求不足的市场缺口,而且能够增强纺织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本次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并未涉及的纺织品包括皮革制品,棉制缝纫线,染色、色织、印花的涤棉混纺布,粘胶长丝制纱线,粘胶短纤及其织物等,这充分表明,此番调整部分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并不涉及当前限制出口的“两高一资”产品。
以粘胶纤维为例,尽管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粘胶纤维的出口量猛跌了一半左右,但此次出口退税调整并未涉及粘胶纤维。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对此解释说,粘胶纤维是纺织服装业惟一被划入“两高一资”类别的纺织品,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一些污染,而且能耗比较高,因此国家此次对粘胶纤维的出口退税率暂不调整。
行业利润率将提高0.6个百分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表示,调整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是业界企盼已久的,尽管只上调了两个百分点,但对整个纺织行业而言毕竟是利好消息,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下滑的紧张态势。
那么,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究竟会对纺织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汪前进为中国工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出口退税率上调1个百分点,相当于企业出口总额的1%直接成为企业利润,这对出口型纺织企业产生的利好是直接而迅速的。
事实上,众多出口竞争力较强的纺织企业均在第一时间对政策利好给出了回应。孚日股份8月1日在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商品出口退税率对公司影响的公告中表示,由于公司产品出口的比重较大,本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将对公司下半年度及未来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按照2008年前6个月的出口销售收入测算,下半年将增加税前利润约1500万元。7月31日,江苏金飞达服装股份公司发布公告称,预计下半年的净利润将增加400万~500万元。此外,鲁泰纺织股份公司也发布公告表示,本次出口退税调整将使公司本年度利润总额增加约2108万元。
中国第一纺织网做出预测,从整个纺织行业分析,2008年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总额或将达到1300亿美元,若出口退税率上调两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将因此增加26亿美元,按照6.8的人民币汇率折算,纺织企业利润将显著增加176.9亿元。
同时,2007年1~11月,纺织全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6787亿元和1063亿元;按照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以10%的速度递增,2008年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将达32143亿元,利润总额将达1276亿元,其中因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的利润约占纺织业利润总额的14%,行业利润率将因此提高近0.6个百分点。
三项松绑政策或将增利185亿元
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家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的扶持纺织行业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四项:一是已经出台的棉花临时滑准税率由5%~40%降至3%~40%,实施时间为2008年6月5日至2008年10月5日;二是已经出台的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两个百分点;三是为减轻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加工贸易税款保证金可能取消或降低;四是国家信贷控制或将适度放松。
汪前进表示,后两项政策建议由于各方争议较多,目前仍在等待国务院的最终批准。不过,从国家高层近期频繁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外贸型纺织服装企业生存状况传递的信号来看,不排除国家近期继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可能性。
中国第一纺织网测算,如果上述前三项政策全部如愿实施,纺织行业有望通过增加出口退税、减少利息支出、降低棉花成本等方式累计增加毛利约185亿元,这对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众多外贸型纺织企业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