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两代裁缝的25年
如今,在市区工商城服装加工片区,“急招缝纫工”这样的牌子随处可见。
1983年《金华报》对曹诗舜的报道。
已经过世的曹诗舜大概不会想到,当年她带着儿子走上的令人艳羡的裁缝之路,会在今日成为儿子的“鸡肋”。曹诗舜,金东区曹宅镇人,1965年开始做裁缝,一共做了25年。曹挺涛,曹诗舜的第二个儿子,1983年开始做裁缝,如今也做了25年。这一对母子裁缝,因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轨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若说曹诗舜的裁缝生涯是一条缓缓上升的抛物线,那曹挺涛的人生就是一条先升后降的抛物线。
母亲的25年:干个体发了家
1983年,《金华报》报道了曹宅镇的三名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妇女,曹诗舜是其中之一。当时,她一边在家做裁缝,一边开办裁缝培训班,不仅为自己增加了收入,还解决了部分农村青年手艺缺乏的难题。
近日记者去曹宅回访,得知曹诗舜已离开人世,她的儿子曹挺涛向记者还原了母亲那时的生活片段,以及她那蒸蒸日上的裁缝之路。曹诗舜于1965年自学裁缝,学成后,她的生活变了模样。
上世纪60年代,曹诗舜为客户做衣服要上门,哪户人家要请裁缝,一大早就派两三个人来她家抬缝纫机。当时,一户人家请裁缝算是大事,因为当时经济不发达,做一件衣服可能需要积攒两年的布票,请裁缝来做一天,那就意味着一家老少都有新衣穿了。曹诗舜在每个客户家一般做一天,如果新衣做完时间还有余,客户们会让曹诗舜缝补、改制旧衣。补衣服一般是补肩膀,那年头,人们常用肩膀扛东西;改衣服,一般是将大人的衣服改给孩子穿,大孩子的衣服改给小孩子穿。
曹挺涛说,母亲去做裁缝那年他刚出生,为做衣服,母亲不大在家陪他,尤其是在下半年,因为那时候人们要准备过年的新衣。
曹诗舜的忙碌,为家里增添了在当时看来不菲的收入。当时一个成年男性在生产队里做一年,除了得到相应的口粮外,只能分到几十元钱。曹诗舜因为不出工,每天要向生产队购买1.2元的工分(即上缴1.2元钱),但一年算下来,剩下的钱比成年男性还多。
上世纪70年代,看到做裁缝有钱可赚,村里不少姑娘开始向曹诗舜学艺,曹诗舜的家庭裁缝培训班由此开张。起初,培训费为每人5元,到上世纪80年代,已增加到20元/人。学员的数量也从起初一期的四五名增加到几十名。光培训这一项,就为曹诗舜创收不少。
培训班如火如荼的同时,找曹诗舜做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多。1983年,曹诗舜不再上门为客户做衣服,除非跟那个客户有交情。这时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收入增加,做新衣的人越来越多,曹诗舜已经应接不暇了。“我妈手艺好,做工精细。”曹挺涛说,“上世纪80年代,金华城里人都跑到曹宅让她做衣服。做件衬衣收费两元,而去客户家做一天也只是两元,这样一来,谁还愿意上门服务?”
红火的生意让曹诗舜忙不过来。1983年,曹挺涛和妹妹在妈妈的教导下都学会了做衣服。一家三口没日没夜地做,还是忙不过来。“当时我们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做衣服。有时候,饭碗扔在桌上还在转,我们就到缝纫机前开始忙了。”曹挺涛回忆道。
依靠做衣服,曹诗舜家的条件越来越好。上世纪80年代初,曹诗舜还掉了生病和造房子欠下的债务,而且还给大儿子买了一块125元的上海手表、一辆160元的海狮自行车,给曹挺涛和妹妹各买了一台120元的缝纫机。“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曹挺涛说,“当时曹宅镇只有十几辆自行车,普通老百姓家几乎没有,当时我们家的条件比一般农民要好。”
上世纪80年代末,曹诗舜应邀去一所裁缝培训学校讲课,1990年左右回到曹宅。之后,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她不再做衣服。但一提起她,村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说:“那是一个能人。”曹诗舜25年的裁缝路,不仅为自己一家裁剪出了较为宽裕的生活,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裁剪出了一个开路先锋的形象。
儿子的25年:手工作坊辉煌不再
记者见到曹挺涛时,他正在位于曹宅镇中南街的服装店里。店铺有20多平方米,里面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女装,这些衣服是曹挺涛妻子购进来用以出售的成品。“夏天,我们基本上不做衣服。”曹挺涛解释说。在裁缝路上走了25年的曹挺涛,经历过辉煌,如今虽然还在裁缝路上行进,但劲头已明显不及当年。
1983年,曹挺涛跟着母亲在家做衣服。1984年,他和妹妹去杭州发展,因为在杭州做一件衣服的工钱是曹宅的3倍。起初,他们上门服务,凭着过硬的手艺,人生地不熟的他们生意根本不用愁。“那时候,杭州做衣服穿的人很多。到了第二年,我俩就来不及做了。第三年,因为做出了名气,我们不再上门服务。”曹挺涛说。收入能用可观两字来形容,“我俩一个月能挣450元,当时的省委书记月收入也不过300元”。
1986年,曹挺涛从杭州回到金华,在市区开裁缝店。清波门、龙渎路、南辉巷、八咏路、新华街、杨思岭……都有过他的身影。生意依旧不用愁,在一个新地方做上个把月,客源就接连不断地到来。1993年左右,曹挺涛的裁缝店规模达到了顶峰,有6个徒弟、6个雇员。1995年搬到新华街后,店门开一个星期后需要关3天,否则根本来不及做。“那时我做个样品挂在门口,一天有七八个客人来预订,我说这件衣服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没人来还价。”曹挺涛说,“当时上下班期间,我站在店门口看过去,发现很多人穿着我做的衣服,搞得像工作服一样,笑死人,现在绝对不会这样了。”
1997年,曹挺涛从市区回到曹宅。原因一是他在城里待腻了,想回到乡下老家。二是城里的开销大,存不起钱,“吃饭睡觉上厕所都要钱,晚上去吃砂锅,碰到熟人,都能吃掉200多元”。三是城里的房租涨得厉害,“拿30个平方米的店面来说,上世纪80年代只要五六十元,1996年,新华街上这样的店面就要两万元”。四是做衣服穿的人渐渐减少,买衣服的人逐渐增多,就拿曹挺涛和他的女儿来比较,曹挺涛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而且是哥哥穿过的,而他女儿就不同了,曹挺涛给她做的衣服,只占她衣服的一小部分。
“回到曹宅后,越做越小了。”曹挺涛自嘲道。刚开始,店里还有两三个学徒,加上他们夫妻俩,裁缝店还马马虎虎。近四五年来,曹挺涛已招不到学徒和雇员了。“没人来学,做裁缝太辛苦,人家闲的时候,我们最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