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企遭遇“成长的烦恼”
“今年是最艰难的一年。”这是珠三角出口企业的普遍共识。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出口退税降低、人民币升值加速、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外贸易战频频……层层乌云笼罩在上空,广东出口企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据广州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由往年的5043家降至2617家,降幅高达48.1%。也就是说,珠三角有将近一半的鞋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阵亡”了。事实上,不仅是制鞋企业,其他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不少企业开始外迁,有的已经倒闭。
一度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到底怎么了?
内忧外患下,企业饱受煎熬
“珠三角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就如同一张越来越紧的网。”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区域经济学专家丁力形容道。珠三角生产成本的上升,已经让企业连呼“难以承受”。大同金威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炎威算了一笔账:5年前,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是600~700元/月,现在已经提高到1600元。即便如此,招工难的问题日渐凸显。去年春节过后,有30%的工人没有回来上班。显然,廉价劳动力在珠三角已经不再容易找到。
对企业来说,除了缺工,压力还来自于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水电费用、厂房租金等等。以中山玩具为例,大部分产品属于塑胶玩具,受国际油价影响,玩具的原材料成本平均上升40%左右,其中塑胶原料上升40%至100%不等。尽管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产品价格却没有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吃掉了”出口企业相当一部分利润。中山市一家玩具企业的负责人说:公司年出口额约400万美元左右。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公司直接收益便减少了250多万元人民币。“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来说,将近200万元的收益缩水,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珠三角出口企业似乎已经进入一个怪圈:出口量越做越大,利润却越来越少。林峰(化名)是珠三角一家塑胶制品生产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他便开始从事塑胶制品行业,其90%以上的产品出口海外。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出口产品的利润能轻松达到10%以上。让他失落的是,现在的产品出口量已是原来的10多倍,可是利润却锐减到可怜巴巴的2%~3%。“企业稍不留神,就可能会出现亏损。”林峰忧心忡忡。
雪上加霜的是,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珠三角出口企业拿到的订单也在急剧缩水。佛山市南海芭芭拉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永瑞说,该企业生产的鞋主要是出口到欧美市场,今年以来,美国的订单少了30%。以前美国采购商会提前计划好,每三个月下一次订单。现在有时四五个月才下一次单,并且订单量少。
在内忧外患夹击下,出口企业饱受煎熬。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占全国出口近三成的外贸大省广东,开始出现出口回落的迹象:上半年广东省出口1878.3亿美元,增长13%,低于全国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达13.5个百分点。
“以前的老路为何走不通了”
“没有谁愿意倒闭,但是能否撑下去仍是个未知数。”与珠三角大多制造商一样,林峰早已习惯了低成本运行。当“低成本时代”渐行渐远,他下意识地觉得“日子不好过了”。事实上,林峰的担忧,也是珠三角大多数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毫无疑问,一直顺风顺水的“广东制造”正面临一场大考。刚刚出炉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东莞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出现30年来首次负增长,签订投资合同减少57宗,负增长幅度为13%~14%;1至5月全市关停转移外资企业共405家,同比上升36.4%.
“走了十几年的老路,为什么突然就走不通了?”珠三角企业也在苦苦思索。丁力表示,珠三角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底端,大多是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低成本、低价格是其生存的基本策略。事实上,珠三角出口产品的真实附加值并不高。珠三角一位灯具制造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支2U的节能灯管,5.8元左右的生产成本,出厂价格是6元,贴上国际品牌后对方的零售价格达到16元。也就是说,对方赚取10元的利润,我方仅仅赚取了2毛钱的加工费。
丁力告诉记者,随着成本与价格这种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这类“广东制造”在海外的竞争力正在不断下降。既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又毫无机会和能力主动出击海外市场,这是广东制造最大的软肋。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