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面临“寒冬期” 奥康从容越冬
2008年温州的夏季依旧酷暑难耐。如同夏季一定要热的规律一样,奥康每年在这个时候都要举行“思考周”活动。与往年半旅游半“思考”的方式不同,面临今年严峻的产业形势,刚刚分赴全国各地市场调研回来的百余位企业高管,又齐集杭州千岛湖,共同商讨下半年企业发展的策略。
从目前来看,中国鞋业已经处于“寒冬期”。外国的贸易壁垒、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新劳动法》的实施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制鞋业的发展。这样的现象,在温州同样不景气:45%鞋企关闭或停产,1500家打火机厂只剩下75家,只占总数的5%。这是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在“思考周”活动上面向全体高管作出的形势分析。
产业升级:未雨绸缪
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成本的压力,因此不少企业开始把目标瞄向了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过来询问,想入驻西部鞋都,不过他们过来晚了,园区剩余土地不多了。”重庆奥康置业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2003年1月,奥康集团开始与重庆市璧山县政府合作,投资10亿元,在当地征地2600多亩,全力打造中国西部鞋业的一艘巨轮——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首期1000亩,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鞋材交易中心,目前已有100多家制鞋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二、三期正在建设和规划中。
当温州及沿海地区的传统制造业普遍进入“寒冬”时节,而奥康所受影响却非常小,他们从容地朝着自己的目标挺进。吴副总裁说,这主要原因是在产业实现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之外,奥康还走了产业的多元化道路。这不能不说奥康的战略具有前瞻性。
目前,正当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着转型或升级的巨大压力,一些缺乏实力的中小型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越来越濒临破产的边缘,而奥康集团凭借过人的商业敏感,早行一步,走出了一条多品牌、产业多元化的道路,摆脱困境,同时也为传统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营销创新:决胜终端
2008年对中国鞋业来说面临的是一个比较寒冷的冬天:伴随部分企业上市融资并大举实施兼并计划、反倾销加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企业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原材料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中国鞋业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零售终端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
同时,中国鞋业连锁专卖模式也悄然走过了10年,模式发展成熟了,企业却在价格战、促销战、广告战中“疲于应对”。
无疑,种种瓶颈交集之下,转型已是势在必行。也有专家直言:未来几年将是中国鞋业的关键时期,如不顺利转型,将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3月20日,奥康集团在广东东莞举行“泛珠三角区域大型招商洽谈会”,这次招商会则预示着其正在踏出营销模式变革的步伐。对于此次营销模式的变革,奥康集团副总裁王振权概括了两个模式:“1+N”模式和“零风险”代理模式。王振滔认为,用沃尔玛模式开鞋服专卖店,比拼的就是规范化管理、终端掌控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面对今年异常严峻的渠道竞争形势,奥康创新不止于此,在保证专卖连锁店单店利润的情况下,奥康提出要大规模进驻商场,实现“两条腿走路”。
“商城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全国各地大卖场,另一个就是网络虚拟商城。”一直对网络情有独钟的奥康,今年开始全面发力网络渠道。
目前,奥康集团内部已成立了网络商城项目部,其中包括技术、销售及服务等人员。消费者在网上订货后,奥康将订单直接分配给离消费者最近的实体店完成订单并形成物流配送,而奥康称其为立体式的营销体系。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