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企洗牌之后迎接春天
每年的5~7月,都是制鞋企业的淡季。但今年,温州不少鞋企的淡季提前结束近20天。“6月底,我们的订单就排到了8月。7月初开完订货会后,订单已经排到了11月。”康奈集团副总裁郑莱莉说,很多订单只能拒绝,实在安排不过来。
不光康奈,温州几家大的鞋企,最近生产形势都是一片红火:红蜻蜓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了30%左右,下半年势头也不错;奥康搭乘奥运快车,订单也已经接到了年底。
尽管同样遭遇了原材料涨价、银根缩紧等寒流,但经历过多重坎坷的温州鞋显然已有一定的御寒能力。从1987年武林广场火烧温州鞋,到屡次遭遇反倾销,温州鞋企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默默改变着自己。当很多不够身强力壮的小企业还在忙于“过冬”时,温州的品牌鞋企已经先人一步,屹然挺立。
市场,相信适者生存。
秘书长:最近忙得很开心
谢榕芳是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跟温州鞋企风雨同舟了二十多年。今年来,已经数不清跟温州鞋企开过多少次会,陪多少国家、省里的领导考察,汇报了多少次情况。“去年年底至今是太累了,身累,心累”。
尽管最近依然很忙碌,但匆忙间却有了份轻松。说起温州鞋企创牌的这几年,谢榕芳的嗓子都感觉比平时更润:中国十大鞋王,温州占了六个,温州称为中国鞋都,是名至实归。这些成绩是多年积累下来的。
曾经有人恐慌:“鞋企倒闭潮”要来了。为此,上半年谢榕芳一接到各路媒体的记者电话就头疼。最近,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做了一个行业分析:目前温州鞋企倒闭只发生在部分小企业,是产业洗牌的结果,规模较大的企业则呈“强者恒强”之势。
据谢榕芳掌握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倒闭、转产的鞋企有170家左右,都属于C类企业,即“自由发展型”小企业。A类“重点扶持型”和B类“引导发展型”鞋企,目前发展还比较稳定。谢榕芳说:“对于前几年花钱花精力树品牌的鞋企来说,今年的洗牌或许还是件好事。不过,他们也需要尽快适应新环境。”
尽管温州鞋业确实也面临困难,谢榕芳表示绝不会有什么“倒闭潮”。来自亚洲鞋业协会的信息显示,1年来广东已有近千家鞋厂及配套企业歇业倒闭。其中,东莞1000多家制鞋企业中有200~300家倒闭。“广东倒闭的鞋企绝大部分是台资企业,厂房是租用的,而且同时也经营其他行业。而温州鞋企都是土生土长的,有自己的厂房和客户,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放弃。另外,温州不少鞋企已经营二十多年,经历了几轮脱胎换骨,有了相当的抗风险能力。”
7月份,康奈、奥康、红蜻蜓、吉尔达等温州鞋企都召开了订货大会,反响热烈,订单稳定增长。这也证实了谢榕芳办公桌上放着的那份“2008年上半年温州鞋革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记录:全市制鞋企业共2692家,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
员工:文艺汇演给订单让路
安徽人小刘在康奈集团工作5年多了,如今已经是康奈集团某车间副主任。他说,最期待的是每到淡季,工厂里总有一连串的活动,运动会、茶话会,还有一年一度的文艺大汇演。
不过,今年有些例外。7月初,他就明显感觉到今年的淡季比往年忙碌,原本7月份要举行的文艺大汇演,也给订单让路了,这两天还经常要加班加点。不过小刘心情不错:多劳多得,文艺汇演看不成,年底多赚点,好给家里再添点电器。
举步维艰的小鞋企由于成本上升、订单减少、员工难招、又没有自己品牌,因此支撑不住。经过一轮洗牌之后,规模较大的鞋企相对市场空间更宽敞了,“开工情况良好,产销两旺”:去年奥康的皮具销售增长了100%、皮鞋销售增长40%,即使在今年这样的不利条件下,上半年度皮鞋销售增长也达到了30%以上;康奈今年的订单已经接到了11月份;红蜻蜓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了30%左右……
“温州的今天就是浙江的明天。”省经贸委一负责人前不久接受记者采访时刚讲过这句话。在温州地区13个特色行业当中,温州鞋名列前茅,去年的产量是12亿双,几乎能供中国人每人一双鞋。
“产销两旺”背后,是曾经立志雪耻20年前“武林门焚鞋”的决心。那时候温州鞋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被很多城市“驱逐出境”,几乎给温州鞋带来灭顶之灾。“若不是当年一把大火把温州鞋打入谷底,或许今天温州就不会有这么多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谢榕芳说,近几年温州鞋又面临一次次反倾销,一路坎坷走来,能坚持到今天的企业一定有过人之处,因此今年这个“冬季”,对他们来说只是经历的又一场考验而已。
三个牛人的越冬高招
郑秀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一个月前,康奈皮鞋专卖店在澳大利亚开出2家专卖店,7月底又在新西兰开了一家。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都不太好,但康奈总裁郑秀康并没有放慢脚步的意思。
自从2001年2月,康奈成为温州第一家在国外开专卖店的鞋企,如今康奈已有300多家国外专卖店。而近年来,不少温州鞋企都想让自己品牌迈出国门,却一直没有成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