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链危机拷问:民企老板为何频频自杀
对于民营企业,这更是一个资金瓶颈的时代。断裂的资金链上,总是不停演绎着各种版本的传说,结局却出奇地相似,喜剧寥寥,悲剧不停,结尾往往蹈着同一个覆辙:曾经风光无限,如今步履维艰甚至轰然倒塌。如果企业因为遭遇资金链危机而元气大伤甚至戛然而止还不足以让大家震感,而民企老板以生命为资金链危机划句号,足见“资金链危机猛于虎”。
仅2008年,我们就看到一连串让我们触目惊心的民企死亡名单:
2008年1月15日晚,惠州陈江一台资企业企业女老板,因生意上两次受骗,加上公司经营不善等原因,欠下70余家供应商300万元债务;接近年关,供应商纷纷上门讨债,该企业老板不胜压力服药自杀,自杀未遂;
2008年5月24日,51岁的景德镇市信义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邵和谐在家里上吊身亡。这个曾开发了陶瓷大世界、陶艺山庄等著名的景德镇楼盘的房产大佬,个人资产达到1.2亿人民币,却被高利贷所逼自杀身亡;
2008年7月19日,永嘉瓯北的浙江云光泵阀制造有限公司老板朱吉光,为叶姓朋友担保1000多万元高利贷,因不堪“债主”轮番逼债,在乐清一家宾馆服毒自杀;
2008年8月12日,兰溪浙江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亚津在办公室自杀身亡。这家创建于1989年的企业,曾一度为全国中成药50强企业,但郑亚津最终因资金链危机而撑不下去……
资金链危机已成为民营企业的梦魇,融资无门和盲目扩张的匮乏成为勒在他们脖子上的两道主要绳索。
有不少民企企业家调侃,他们正遭遇“4把刀子和一根绳子”。“4把刀子”指的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外贸困境,“一根绳子”信贷收紧,企业主拿着这根绳子在等死。很显然,有不少撑不下去的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自寻死路“解脱”了。
美国财长鲍尔森曾说,“中国经济的50%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可是他们得到的银行贷款才不到5%,大部分的银行贷款则流进了国企,而在美国,这种状况正好是倒过来的”。“贷款难,难于上青天”一直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状态,而2008年中央一阵紧一阵的宏观调控,让民企融资渠道变得更加狭窄。如“加息”、“提高存款金准备率”等金融政策,使得银行信贷的大门几乎全部向民营企业关闭了。民营企业融资走不了“官路”,就只能走羊肠小道甚至旁门左道了,如借高利贷。但借得的高利贷也是杯水车薪,难以挽救企业危机,无法实现资金回笼,偿还不了高利贷,而高利贷“利滚利”,已经变成大雪球了。当民企老板无法兑现偿还承诺时,潜伏在灰色地带的某些高利贷就可能以暴力相挟了,最终导致民企老板自杀这样的悲剧。
针对当前经济过热的状况,国家趋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从大局出发,一方面有利于抑制经济过热,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但是,应注意度,不宜过快,过猛,更不能一竿子打死。中央连续的组合拳,让大部分企业都走到资金链危机的悬崖边上,连不少资质好的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反而与宏观调控的初衷相差甚远了。尽管现在宏观调控政策有放松的迹象,如货币政策松动、中央财政今年将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但先前趋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仍然存在,民营企业要重焕生机需要更多的回暖政策。
商场上讲究“剩者为王”,尽管民企的冬天来了,但只要穿上过冬的棉衣,咬咬牙,熬到春天就能峰回路转。但很多民营企业却倒在一轮又一轮的大规模洗牌中,这与民企企业自身的控制力有关,即自不量力的扩大企业规模。把企业看成一个大筐,什么赚钱就把什么往里装,却忽略了企业自身是否具备消化多元化、扩张的能力。
曾经名噪一时的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张政建领衔的金乌集团,总资产逾10亿,却背负着总计17亿元的债务——约8亿的民间本金、约6亿的民间高利息、2.98亿的银行融资、约5000万的银行利息。
张政建之所以在资金链折戟沉沙,一方面源于他他先中了大举扩张的毒,如成立金乌集团后先后向袜业、服装加工、纺织原材料批发、现代农业开发、酒店服务业、商贸等进军,摊子铺得过大。由于摊子大,亟需资金,但银行的谨小慎微显然不能满足张政建的胃口,于是从2006年开始,金乌集团的民间借贷规模开始增加。但是,张政建的投资大多是大规模的“土地”扩张,如山图服饰120多万亩工业土地和厂房、还未建造的高慧酒店用地、江滨路的商务楼资产,这些项目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回报,这恰好点中企业高利贷的死穴。很多企业老板表示,有以下三类企业最容易死掉:
一是借高利贷的死掉,借高利贷像吸鸦片,企业早晚要死掉;二是老板搞赌博的会将企业输掉;三是不顾实力盲目扩张的企业要死掉。
金乌集团占了两条,因而出现资金链危机已没有悬念。三十年的经济突起,催生着很多企业家的“做大做强”的梦想,他们太想让企业枝繁叶茂甚至独木成林,却忽略了企业的根还不够深,不够大,只是流沙帝国。
如果让民营企业家用生命为资金链的危机买单,这不仅是民营企业家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经济变革的悲哀。为了减少悲剧的发生,我们希望政府的保护伞撑得再大一些,货币政策再温和一些,而民营企业自身也在做规模加减法时也变得更为有理、有利、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