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服装企业期待“天气”回暖
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金融信贷紧缩……最近一个时期,服装企业的难题不少,一些企业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业界各种传闻不断,拐点、洗牌声不绝于耳,难道服装企业真要迎接所谓的“冬天”?然而,在8月27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上,众多大连服装企业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积极想办法,找出路,期待“天气”回暖的氛围浓厚。
这种期待绝非建立在海市蜃楼上。“我有一个美国客户今年年初将150万条西服裤转到东南亚的一个国家去生产,但到了4月份,这批订单就又流回了中国国内,原因很简单,那个国家的通货膨胀严重,另外中国服装产业所拥有的硬件和完善的产业链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复制出来的。”大连富伸服装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经理乔民生告诉记者。和去年同期相比,“富伸”的欧洲订单增加了10%,这对欧洲出口量占总产量60%的“富伸”来说,意味着可增加30%—40%的利润。“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我们到欧洲广泛联系客户,更在于企业所处的技术层面较高,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动摇。”
市服装行业协会对今年上半年我市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分析表明,我市服装企业总体抗风险能力的确在增强。在全国服装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产业聚集地区大幅回落的状况下,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今年1月—6月销售收入实现54.59亿元,同比增长20.96%;出口 交货值实现47.97亿元,同比增长37.9%;工业增加值实现32.5亿元,同比增长31.3%;利税实现2.75亿元,同比增长1.22%。这些业绩堪称骄人,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田平认为,从产品结构上来说,我市低端产品较少,相对高附加值产品多一些;规模以上企业的一般贸易比重较大,来料加工比重较少,与此同时,大连服装企业在技术水平和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加之企业注重技术进步,提高装备水平,因此才更吸引客户。值得一提的是,服装产业还得到了市政府200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这在行业逆境中尤其难能可贵。
除了自身底气在,政策环境的趋好,也增加了服装企业对“天气”回暖的愿景。8月1日起,国家将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这将是我市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迎来的一场“及时雨”。我市也将采取更多措施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大连皇仕服装有限公司销售部门经理齐先生认为,虽然生产成本升高的压力还在,但这些“利好”消息增加了企业的信心。
不过田平也提醒道,“春天”不会自动降临。根据对60家服装企业的调查表明,有23家企业经营不正常,2户半停产,2户停产。因此企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盲目投资,捂好自己的“钱袋子”,保证流动资金周转顺畅,加强管理内部挖潜,联合重组优势互补,多思路多条腿走路,注意内外市场结构比例。更主要的是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抓住产业链中空间大,利润高的环节,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品牌含量和附加值,把主动权抓到自己手里。
展会上,本地服装企业正循着这样的战略思维,纷纷“转型”开拓新的市场。富哥、碧海等我市服装企业均把自己70%以上的设计力量转向商务休闲系列。展会现场,富哥服饰推出的商务休闲男装新品格外引人关注,新品定位在26岁—45岁之间,专注于细节和品质,在传统西装的基础上加上了时尚点缀。碧海服装则将在市内开设两家专门为顾客量身定做的品牌店,目前,他们向商务休闲的“转型”已基本完成,年底将会以新形象向消费者展现。